众所周知,我国拥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期间经历了许多朝代的交替,不过不论在任何时候,爱国情怀总是少不了的,一直以来都是主旋律。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涌现出了非常多的爱国人士,尤其是宋朝末年,面对外敌民族,爱国的情怀更是搞涨。文天祥在诗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自己以身报国的决心。
明朝末年时局十分混乱,朝廷内部东林党独掌大权,也诞生了许多贪官污吏,他们不顾士兵和百姓的贫苦,一意孤行赚取利益,导致明王朝国力衰弱,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中。李自成起兵反抗,更是在西安称帝准备征讨京城,不过很快他便遇到了一块硬骨头:宁武关守将周遇吉,两军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甚至在清朝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周遇吉的传说。
通过明朝古墓出土的一些将军的尸骨,上面被砍断的枕骨确认了传闻的真实性,许多网友知道真相后流下了泪水,称其真是可怜。李自成称帝之后兵锋正盛,从西安向北进兵的途中几乎没有遇到阻碍,一路守将都选择了投降。直到他来到宁武关前,这座关卡里驻扎着不到四千的明军,与太原相比微不足道。
不过领军将领是山西总兵周遇吉,他还是勇卫营的一名头领,这一身份引起了李自成的重视。勇卫营颇有来头,它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御林军,明朝早期御林军战斗力极强,可是到了后期内部矛盾不断,御林军战斗力也急剧下降,后来崇祯皇帝便将其改为了勇卫营,同时由于装扮原因又称之为黑虎头军。
勇卫营相比于御林军人数很少,不过他们每一个都是明朝的精英士兵,更是有着周遇吉等经验丰富的将领训练,在多次对外战争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堪称是王牌之师。而宁武关内驻扎的正是周遇吉所带领的这样一支部队。虽然人数处于绝对优势,但是李自成十分忌惮勇卫营的名声,根本不敢轻视对方。
根据史料记载这场战斗过程极为惨烈,李自成的部队更是死伤数万人,甚至到后来攻陷京城时都有许多人身负残疾。相比于激烈的战况,周遇吉的遭遇更是悲惨。根据正史记载,由于武器以及人数落后,宁武关的守城战并不顺利,在对方的大炮之下城墙很快便被攻破,后来明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修补了城墙,可惜最终弹尽粮绝。
不过周遇吉并未放弃抵抗,他带着手下士兵在街巷中进行战斗,亲手杀死了数十名敌人,最终寡不敌众身中数箭被俘。李自成对于周遇吉怨气极深,他命令手下把周遇吉吊起来射杀,还将他的尸体进行分割。破城之后宁武关内的百姓十分敬佩周遇吉的忠心,他们自发拿起武器与李自成作战,战斗的最后宁武关全军覆没,被屠杀殆尽。
不过奇怪的是宁武关民间的传说与正史记载大相径庭,他们认为周遇吉的结局是缒城被执,也就是周遇吉自己跑到李自成城下怒骂对方,然后被李自成所杀。这一传闻听起来可信度较低,周遇吉本是勇卫营将领,又得到崇祯皇帝的重用,怎会做出如此鲁莽的举动。
不过经历过宁武大战的士兵回忆道:周遇吉确实是自己来到李自成城前,并且扬言要斩杀李自成,但是后面还加了一句这是他自己的想法,与士兵和百姓都无关。李自成听到之后并未生气,反而对周遇吉进行劝降,最后劝降失败才无奈斩杀,而周遇吉的尸体则被埋葬在东门不远处。
显然正史与民间传说有着极大的出入,虽然周遇吉最后都是死亡,但是无论是过程还是结局都迥然不同,一时间人们也难以分辨真假。直到后来宁武县对周遇吉的墓进行迁葬,无意间发现了一具无法辨认的尸骸,施工人员马上将这一发现进行上报,引起了重视。
后来一批考古学家来到现场进行考察,经过科学鉴定发现这具尸骸的确属于周遇吉,而根据头骨的伤痕可以看出上面有一道十三厘米的刀痕,而且枕骨被完全砍断,可以得出结论周遇吉就是被斩首而死。
这样的发现无疑让宁武关百年的传说成为了现实,周遇吉的确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甘愿牺牲自己,同时李自成也并未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屠杀全城百姓。这一真相的公布让许多人万分感动,甚至留下了眼泪。不过也有人表示疑惑,为何历史不如实记载,其实这样记载的原因很简单。
清政府是为了给明朝报仇而进入中原,他们自然要丑化李自成的形象,这样可以突出自己的合理和正义。从此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记载可供学习,不过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史书中记载的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看待历史问题。
1240年5月2日,临安城荣王府中,一名小妾因被迫服下堕胎药而痛苦挣扎。这个本该被抹去的生命,却以先天不足的姿态降生——手足绵软无力,七岁方能言语,智力发育迟缓...
宋度宗 2025-09-22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千年古训中的治国警世箴言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当宋神宗力推王安石变法时,朝堂上激荡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四次提及"纪纲&quot...
宋神宗怎么死的 苏轼 2025-09-22 岳飞与李清照:时代交叠中的“平行线”南宋初年的历史舞台上,岳飞以“精忠报国”的赤诚成为抗金中流砥柱,李清照则以“生当作人杰”的豪情成为婉约词坛的巅峰。尽管二人同处宋室南渡的动荡时代,但历史档案与现...
李清照的词 岳飞 2025-09-19 乌台诗案:苏轼诗文中的政治风暴与文字之祸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因诗文引发的政治风暴席卷朝野,史称“乌台诗案”。这场案件以苏轼被捕入狱为核心,牵连数十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之一。其导火...
苏轼 2025-09-18 宋清未入天罡之谜:血缘、能力与梁山秩序的博弈在梁山108将的星宿体系中,天罡三十六星与地煞七十二星的划分,既是对英雄排位的象征性安排,也暗含着权力平衡与利益分配的深层逻辑。作为梁山首领宋江的亲弟弟,宋清虽...
宋江 2025-09-18 丁得孙与李逵:梁山武力与价值的双重镜像在《水浒传》的江湖叙事中,丁得孙与李逵的武力对比常被读者津津乐道。一位是东昌府副将、飞叉绝技的“中箭虎”,一位是梁山步军头领、板斧开道的“黑旋风”,二者虽同属地...
李逵 2025-09-18 梁红玉真实下场:血战疆场,忠魂永驻南宋抗金烽火中,梁红玉以营妓之身逆袭为巾帼战神,其人生轨迹堪称传奇。然而,这位让金军闻风丧胆的女将,最终以惨烈方式血洒疆场,其真实结局远比后世附会的“归隐山林”...
梁红玉 2025-09-18 乱世双雄:钱镠与赵匡胤的生存智慧与历史抉择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火纷飞,两位出身迥异的豪杰——钱镠与赵匡胤,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乱世中崛起。钱镠从贩私盐的底层青年成长为“保境安民”的吴越王,赵匡胤则从后周...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2025-09-17 赵佶:艺术巨匠与政治困局的双重镜像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一生,是艺术天赋与政治失能交织的悲剧。这位以“瘦金体”和《千里江山图》闻名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将北宋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
宋徽宗 2025-09-16 向太后“向萌萌”昵称考:一场跨越千年的网络文化戏说北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这位以端庄贤淑、政治智慧著称的传奇女性,却在当代网络语境中拥有了一个与其历史形象极具反差的昵称——“向萌萌”。这一昵称的诞生,既折射出...
宋神宗怎么死的 2025-09-16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