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刘邦除韩信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兔死狗烹这个词来形容韩信与刘邦的关系最为恰当,韩信为了刘邦能统一天下,一路披荆斩棘,当刘邦于十万大军困在巴蜀之地的时候,倘若没有韩信杀出重围,刘邦的建国大业就将止步于此,韩信为刘邦效力非但没有得到重用,还惨遭处死。
韩信作为西汉优秀的军事家,开国大功臣,汉初三杰,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为西汉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可是刘邦晚年时期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杀掉韩信,当刘邦称帝之后,韩信完全没有想法去造反,只想跟从刘邦,可是刘邦为什么还是要必杀韩信呢?
01少年经历
韩信自幼就是孤儿,早年家贫,要在这乱世当中生存下去只能沿街乞讨,幼年时期还可以博人同情,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乞讨这条路自然就走不下去了,遭人嫌弃辱骂是家常便饭。
古代阶级制度是很明显,韩信是一个落魄的贵族,有资格在身上佩剑,可是他却很贫穷,这就遭受到没有名望却有钱的小混混欺辱,小混混给了韩信两个选择,一个是用佩剑将他杀害,另一个就是让韩信从他的胯下钻过,韩信选择了后者,这也就是众人皆知的“胯下之辱”
韩信只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复兴自己的家族,日夜苦读兵法,韩信若是将小混混当街杀害,他复兴的愿望必定不能实现,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韩信选择忍辱负重,为了日后能后建功立业一直在隐忍,能屈能伸,这也是他日后功成名就的基础。
当上楚王之后的韩信,并没有对当时的无赖进行严惩,而是把他提拔,和众人说明“这是个壮士,当年我是不能杀他么?只是杀他没有意义”韩信这一举措想说明自己的气量大,可是细想,这两句话完全不搭边,“这是个壮士”不是在说明韩信对当年的事情耿耿于怀么?
韩信最落魄的时候有个洗衣服的老妇人经常救济他,韩信发达了之后重金酬谢,这和他对自己曾经的好友一个亭长的态度却大相径庭,一日韩信如往常一样来蹭饭,却发现已经收餐,成为楚王后,赐100钱来侮辱他,美名其曰没有将好事做到底,正所谓斗米成恩,担米成仇。
正是这些经历,让他知道了底层人民的艰苦,让他更确定了要封侯拜将,成为强者,一个可以忍辱负重,有骨气,会找准时机蓄力厚积薄发的人,不会一直碌碌无为下去,让他人不敢随意侮辱他。
02事业发展
秦朝末年,各地农民都在揭竿起义,此时颇有担当的韩信决定从军,投入事业当中,虽说韩信有良好的军事基础,可无奈于一直得不到重用,在项羽处只是一个无名小官,即使身份是项羽的身边人,可他提出的意见项羽很多都不会采纳,于是决定背楚投汉。
一开始在刘邦那里韩信也未曾得到重用,还差点让自己人头落地,在临死之前他大喊一声“上不遇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这一喊却被刘邦的好友夏侯婴听到,他认为此人不简单,深入交流后更加肯定了韩信的才能,并将其引进给刘邦。
军粮库中,韩信遇到了人生中第二个伯乐——萧何,他们经常一同讨论谋略,这也让萧何认可了他的能力,再次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可韩信不满于此,干脆撂挑子不干了,萧何听说十分着急,这就有了历史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当下刘邦受到项羽的打压,心力交瘁,在萧何的软磨硬泡下,刘邦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上位之后参考秦朝的军功制进行大改,作为军事家,他用兵灵活,足智多谋,经常可以出奇制胜,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优秀的将领,几乎战无不胜。
就是在这样一个功劳极高,有勇有谋的大将军的帮助刘邦争夺天下之后,刘邦为什么要过河拆桥,将韩信置于死地,这多是刘邦自己的不自信。
03韩信之死
韩信的性格和思想是刘邦想要置他于死地的主要原因,当年刘邦派郦食其劝降已经算成功,可是韩信为了抢功名,仍要出兵攻打秦王,并要求刘邦立其为齐王,若不是张良的劝阻,说明情况,若是不依韩信绝大部分可能会带兵起义,刘邦只能顺从韩信。
韩信虽忠心于刘邦,可是他的做法欠缺,这导致了二人之间的间隙产生,刘邦对韩信的器重仅仅局限于军事,这时候韩信直接索要齐王之位,让刘邦感受到威胁,韩信的做法让他慢慢成为了刘邦的敌人。
韩信因为年幼时经常受到侮辱,所以在成名之后喜欢显摆炫耀,经常带兵巡街,这一做法遭人举报说要造反,于是刘邦即召见韩信,并将其软禁,降低官职。
韩信仍旧不知收敛,对刘邦的行为很是不满,于是才有了造反之意,行动未果就被吕雉提前发现,并联和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到未央宫,借数十个宫女之手将其杀害,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说,只要韩信踩着大汉的地,顶着大汉的天,就不会伤他分毫,韩信相信了,却不曾想让人钻了文字的漏洞,将韩信捆绑起来,吊在房梁之上,头不顶天,脚不沾地。
韩信功高盖主,不同于刘邦身边的张良和萧何二人,他丝毫没有分寸,情商极低,难以控制,野心勃勃,这直接导致了刘邦对他的不满,一代枭雄含冤惨死未央宫的结局。
04总结
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出众,所以才有战神这一称呼,可是提及他的政治觉悟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却让人唏嘘不已,韩信目光短浅,肆意妄为,这些缺点,成为了他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也注定他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当然这更多的原因是因为刘邦的出身如韩信一般,疾苦贫穷,唯恐这到手的江山转瞬即逝,唯恐异姓王的阻挠,所以在那时刘邦就已经在心底产生了诛杀大臣功将的阴谋,若是当时有人能压制韩信,或者韩信本身没有那么放肆,他的结局不会如此一般凄凉。
公元前205年四月,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彭城之战爆发。史书记载刘邦率“56万大军”攻占彭城,却在半日内被项羽3万骑兵击溃,这一战果成为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项羽 刘邦 2025-09-17 从项羽大腿到千年望族:杨喜后裔的传奇崛起之路公元前202年,乌江畔的寒风裹挟着血腥气,项羽自刎的瞬间,历史的天平彻底倾斜。五名汉军将领争抢尸首以换取爵位,其中郎中骑都尉杨喜夺得左腿,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
项羽 刘邦 2025-09-16 刘邦返乡寻曹氏:历史迷雾中的情感与权力博弈关于刘邦与曹氏的关系,正史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仅以“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一笔带过;《汉书·高五王传》进一步补充“曹...
刘邦 2025-09-12 楚汉之争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军事天才到政治败局的深层剖析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权力更迭事件之一。西楚霸王项羽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武横扫秦军,却在四年内被市井出身的刘邦反...
项羽 刘邦 2025-09-10 刘邦48岁之前:从市井游侠到起义领袖的沉淀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以48岁“高龄”起兵反秦、最终建立汉朝的传奇经历,常被后世视为“大器晚成”的典范。然而,若细究其前半生,会发现这位看似“游手好闲”的沛县亭长,...
刘邦 2025-09-04 鲁元公主:权力漩涡中的悲剧公主与她的凄凉结局鲁元公主作为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女,虽贵为西汉第一位长公主,却一生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最终在三十余岁的盛年溘然长逝。她的命运轨迹,既是个人悲剧的缩影,更是西汉初期...
刘邦 2025-09-02 燕王臧荼:名字里的历史密码与时代回响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燕王臧荼的名字或许并不如秦皇汉武般如雷贯耳,但其人生轨迹却深刻折射出秦汉之际的政治风云。这位曾先后效忠项羽、归顺刘邦的诸侯王,其姓名读音...
项羽 刘邦 2025-08-27 刘长为何不惧吕后:血缘羁绊与权力博弈下的复杂关系西汉初年,吕后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诛杀韩信、彭越等功臣,对刘邦的戚夫人实施“人彘”酷刑,甚至逼死多位刘姓诸侯王。然而,作为刘邦第七子的淮南王刘长,却能在吕后当政...
刘邦 韩信 2025-08-25 刘邦为何后悔杀韩信:权力博弈中的复杂人性与帝王悲歌在汉初的历史长河中,韩信之死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这位“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奇才,最终被吕后与萧何设计斩杀于长乐宫钟室,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
刘邦 韩信 2025-08-22 西汉灭亡:多重危机交织下的帝国崩塌西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至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国号为“新”而灭亡,共历时210年。这个曾以“文景之治”的繁荣、“汉武盛世”的辉煌载入史册的王朝,最终在多...
刘邦 王莽 2025-08-22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