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唐太宗废太子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太宗在废掉李承乾的时候,李世民为什么还要把魏王李泰也给废了?李泰为什么会中枪?
李世民一生霸气,可他的儿子们却不如他。贞观17年魏征去世,可更让李世民伤心的是,齐王李祐竟然在齐州谋反了。
弟弟的谋反给了太子李承乾很大的自信,据《新唐书》记载,李承乾说了这样的话:
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棘耳,岂与齐州等?
就这样,李承乾开始准备谋反。然而他已经是太子了,为何还要做这件事?这还要从他和同母弟弟李泰的恩怨说起。
李承乾的为人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李世民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李世民一即位就立马将年仅八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
身为太子,李承乾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使他非常卓越,这一点儿《旧唐书》中也有记载:
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
这就是说,李承乾虽然聪明,但是他骨子里却很放荡,只是因为害怕李世民,所以不敢表露出来。然而李世民不在的时候,他就立刻原形毕露,在东宫与一帮不学无术的人厮混。
群臣一度认为李承乾是个合格的储君,李世民也大力培养他,这让他更加肆无忌惮了,在东宫玩够了,他开始迷恋起了突厥文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突厥语。
大唐帝国未来的国君学习一下突厥文化无可厚非,可是他有一天却表示要成为突厥人,并去给突厥可汗做一名将军。

堂堂太子竟然想向突厥称臣,这实在太荒谬了,东宫的辅臣们纷纷劝说太子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被惯坏了的李承乾哪里听得下去,他放纵惯了,就派人去暗杀这些辅臣,不过并未得手。
这样一来,李承乾算是和辅臣们闹掰了,不过他也不在乎,干脆破罐破摔,与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玩起了杀人游戏,两个人经常身披铠甲砍杀手下的士兵。为此,李承乾还振振有词,据《资治通鉴》记载:
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一位太子能做出这些事情简直就是大唐之耻,李世民也逐渐了解了太子平日的所作所为,他非常生气,逐渐有了废立之心。
那么李世民向要另立那个太子呢?当然是他的嫡次子李泰。
李承乾与李泰的恩怨
魏王李泰与哥哥李承乾为一母同胞,只是年龄小,所以无缘皇位,一向卓越的李泰自然很不满意,当他看到哥哥总是犯错后,他了解自己的机会来了。
李世民这个人特别宠爱长孙皇后所生的孩子,李泰也颇为受宠。因为他特别肥胖,出行不便,李世民就特意让他乘坐小轿子入宫,这是其他臣子没有的待遇。
不仅如此,李世民发现李泰很有文采,就让他开设文学馆,招揽天下饱学之士。李承乾失宠后,李世民更加宠爱李泰了,每月恩赐的钱财数量甚至高过了太子。
李世民的种种行为让有心之人察觉到,李世民这是要另立太子了,于是很多人纷纷开始结交李泰,根据《新唐书》的记载:
士有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藉,门若市然。
眼看李泰日渐受宠,以魏征、褚遂良还有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看不下去了。李泰为了树威,就向李世民告状,说朝中的三品大员对自己很不满。

李世民听罢大怒,与魏征等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后来李世民干脆表露了自己的态度,据《资治通鉴》记载,他是这样说的:
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这话说得太直白了,所有人都明白了李世民的想法,也就不敢出声了,只有魏征直言劝谏,表示皇帝不可太宠爱其他儿子,否则会对太子不利,直接会影响大唐的发展,李世民这才回心转意。
此时李泰了解,要想挽回父亲的心,他只能做出点成绩来才行,于是他带人编写了一部大型的地理著作《括地志》,并将他送给李世民翻阅。
李世民看后龙颜大悦,命人将书藏在秘阁中,并恩赐给了李泰不少的钱财,对李泰也越发喜欢了,许多大臣都认为李泰会取代李承乾,便纷纷向李泰示好,其中包括驸马柴令武还有房遗爱。
但是李泰频繁结交朝臣的举动还是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觉,在魏征等人的劝说下,李世民终于表态了,据《资治通鉴》记载:
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也就是说,李承乾虽然有残疾,但是不会废除他的太子之位,嫡子去世后,也应该有嫡孙继承皇位。我李世民绝不会让其他人觊觎皇位的。
这样一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暂时保住了,可是他仍然不思悔改,也没有丝毫的危机感,百无聊赖的他开始宠幸一个叫称心的美少年,并几乎每日与他同吃同睡。
不仅如此,太子还宠幸妖道。李世民不了解从哪儿听说了这件事,他勃然大怒。其实宠幸男宠这种行为对于古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错事,可是太子是一国储君,他的行为必须要非常端正才行,他也被寄予了殷切的厚望,所以他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于是李世民一气之下杀掉了称心等人,并严厉斥责了李承乾。
别看李承乾行为荒诞,可是内心却很柔软,还非常痴情,称心死后他悲痛不已,日夜思念称心,据《资治通鉴》记载:
思念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又于苑中作冢,私赠官树碑。
李承乾有多爱称心,就有多恨弟弟李泰,因为他认为这都是弟弟李泰告的密,而且此时李世民变得越来越讨厌他了。终于有了一丝危机意识的李承乾便豢养了一大批刺客准备除掉李承乾。
这时他听说齐王李祐在齐州谋反了,他瞬间信心大增,心想自己是堂堂大唐的太子,还能搞不定小小的魏王李泰。而且一向与他交好的驸马杜荷、李世民的外甥赵节还有叔叔李元昌都劝他早点做打算。李承乾面对众人的劝说,头脑一热,立刻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计划能够成功,李承乾需要增强实力,他便盯上了一位名将,他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
李承乾之所以想拉侯君集入伙,是因为侯君集早就对李世民不满了。他平定高昌国后,私自占领了当地人的财务而被李世民怪罪,所以侯君集一直都很不高兴。
李承乾将一切打点完毕后,自以为计划地天衣无缝,谁知那位赋予了自己自信的齐王李祐竟然给了自己致命的一击。

李祐失败被抓了,朝廷开始调查他在长安的同伙,李承乾的手下纥干承基被牵连了。纥干承基为了保命,就把太子的阴谋给供述了出来。
贞观17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当他了解自己的儿子们接连想要违抗自己这个父亲的时候,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他赐死了李祐,但是他实在不忍心赐死李承乾,就将他贬为了庶人,贞观19年李承乾郁郁而终。
杜荷、赵节等人都被处死了,李世民本想饶了弟弟李元昌,可是李勣和高士廉等人却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含泪将他赐死。
至于侯君集,李世民为了保护他不受刀笔吏的侮辱,便亲自审问他,甚至还想保住的他性命,群臣力谏才作罢。为此,李世民哭着对侯君集说:“以后我要是想你了,也只能看你的画像了!”临行前,这位名将面不改色,他只为一个请求,那就是让李世民饶了他儿子的命,以继承侯家的香火,重感情的李世民同意了。
至此,李泰心满意足了,他认为胜利必将属于自己,然而他忘了,此时李承乾还没有死,深恨他的哥哥必然会反戈一击,而且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也不愿意向着自己。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李承乾被废后,李泰每日不停地讨好李世民,这让李世民感到很宽慰,就口头承诺要立他为太子,谁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却坚决反对,他表示陛下应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也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母弟,自幼仁懦,当时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哭得最撕心裂肺,据《旧唐书》记载:
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李世民虽然非常疼爱李治,但是他从未考虑过将这个性格仁弱的儿子立为太子,他不明白长孙无忌等人为什么会支持柔柔弱弱的李治,于是李世民对群臣说道:
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青雀是李泰的小名。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泰向李世民保证,等到自己死了之后,就杀掉自己的儿子,然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褚遂良听后冷笑,直言李泰太虚伪,他怎么可能爱弟弟胜于爱自己的儿子,并表示皇帝一定要好好安置李治,言外之意就是李泰会对李治不利。李世民听完这番话后就大哭了起来。
李世民心里还是偏袒李泰的,此时李泰只要好好做一个好儿子、好哥哥,那他必然会成为太子,可是他却沉不住气了,并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恐吓李治。

他对李治说:“你一直和李元昌关系密切,如今他被赐死了,你慌不慌啊?”
软弱的李治吓坏了,16岁的他赶紧跑到父亲那里哭诉。苍老的李世民想到了年轻时自己与父亲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他动摇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在发生矛盾。正好当时李世民召见了李承乾,他大骂完李承乾后,就问李承乾为何要谋反,李承乾回答道:“我身为太子,完全没必要谋反,这还不是李泰逼得!”
李世民彻底动摇了,他对李泰的人品产生了质疑。他明白,只有立善良的李治为太子,这三个儿子才都能活下去。
李世民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费劲了心思,也终于明白了父亲李渊当时的难处。他下定决心后,就召见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和李治五个人,对他们说:“我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都让我不省心,活着太失败了,我还是死了算了!”李世民说要就要自尽,却被褚遂良救下了。
长孙无忌却不管李世民的死活,他问道:“陛下要立谁为太子啊?”李世民沮丧地回答道:“晋王。”说完后,他又对李治说道:
汝舅许汝矣,宜拜谢!
说完,李治赶紧拜谢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
李世民为了保全三个儿子,只能立没有能力的李治为太子。为了让李治即位后有人扶持,李世民不惜在群臣面前演戏,让李治与长孙无忌等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没过多久,李世民就后悔了,他认为这个软弱的儿子实在不符合当太子,就想改立隋炀帝的外孙、吴王李恪当太子,因为李恪是所有皇子里最像李世民的人。长孙无忌了解后坚决反对,据《新唐书》记载:
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
李世民不了解的是,长孙无忌从此便开始讨厌李恪了,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更让李世民想不到的是,长孙无忌之所以支持李治这个外甥,无非是看他好控制。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果然权势滔天,连李治也不放在眼里。他接着高阳公主谋反一案,诬陷了李恪,还有曾经支持李泰的柴令武等人,无论李治怎么求饶,他也不给外甥面子,两人从此开始有了矛盾。
好在李世民有先见之明,为李治留了一个李勣,他帮助李治打击了长孙无忌的气焰,再加上武则天等人的帮助,长孙家族就此衰败。
可见李世民不仅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也算得上是一位尽职的父亲。

结语:谁也没想到,不争不抢的李治竟然成为了人生赢家。而,费尽心思争抢的李承乾和李泰,一个被贬为了庶人,另一个被贬为了郡王。
至于长孙无忌,年少凭借才能和姻亲关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却不知收敛。吴王李恪死前,曾大喊: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几年后,这句诅咒竟然成真了,长孙无忌也绝望地自尽了。这三个人的经历不禁让人深思,人的一生那么短暂,就没有比争权夺利更美好的事情了吗?
在中国历史上,藩王造反的案例并不鲜见,但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成祖朱棣的两次权力更迭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前者以"玄武门之变&quot...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朱棣后面的皇帝是谁 2025-10-30 玄武门惊变:李世民如何以非嫡长子之身登顶皇权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亲手射杀胞兄李建成,部将尉迟敬德斩杀李元吉。这场被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不仅改写了唐朝历史走向,更颠覆了传统嫡长...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功高震主与制度桎梏:李渊对李世民复杂态度的深层剖析在隋末乱世中,李渊父子以雷霆之势终结了三百余年的分裂,但唐朝开国史却因玄武门之变的血腥而蒙上阴影。李世民以"天策上将"之姿横...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30 玄武门前夜:李世民“中毒”事件的历史迷雾与权力博弈公元626年5月的一个深夜,长安城东宫灯火通明。秦王李世民应太子李建成之邀赴宴,却在席间突感心痛,吐血数升。这场看似寻常的兄弟聚会,实则是唐朝初年权力斗争的导火...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30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惊世之举:“跪而吮上乳”背后的权力博弈与情感密码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太极宫北门玄武门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秦王李世民以雷霆手段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随后浑身浴血地走向太极宫深处,与惊魂未...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建成 2025-10-29 玄武门前的血色棋局:李渊22子中为何仅三人逐鹿皇位?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这位开国君主共有22个儿子,但最终围绕皇位展开殊死搏斗的,仅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这场看似反常的权力争夺,实则是嫡...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9 丹药与宿疾的双重绞杀:唐太宗李世民死亡真相再探公元649年5月26日,唐太宗李世民崩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终年51岁(一说52岁)。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明君,其死因在正史中仅以“暴疾不救”四字轻描淡写...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8 战神之憾:秦琼凌烟阁末位的深层密码在唐太宗李世民亲设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中,秦琼位列末席,与尉迟恭第七、程咬金第十九的排名形成鲜明对比。这位以“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闻名的战神,为何在功臣榜中屈居...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秦琼 2025-10-24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那句被历史铭记的“诅咒”与大唐皇室的宿命轮回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玄武门下,李世民的弓箭与尉迟敬德的槊锋撕裂了李唐皇室的亲情。当李建成、李元吉的血浸透太极宫的台阶,李渊——这位开创大唐基业的开国之君...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2025-10-23 贞观之治的隐秘支柱:长孙皇后如何以柔克刚铸就盛世在中国古代帝王史中,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被誉为政治清明的典范。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背后,站着一位以智慧与德行改写历史进程的女性——长孙皇...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2025-10-23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