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统一六国,王翦付出了哪些贡献?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的行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体涉及到内政、外交、用间、军事等多方面步骤。
其中,军事上最大的功臣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
因为后世掌控意识形态大权的儒家弟子,特别是两汉时期的儒家子弟,大多对秦始皇及秦政持批判态度。
因此,军事上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首席功臣王翦,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评价。
西汉的司马迁在编写秦朝名人列传时,对王翦的评价就是完全的反面。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写道:
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东汉的班固在编写《汉书》时,也将王翦称为:“豺狼之徒”。
类似评价在两汉之时,数不胜数,汉亡后,对王翦的评价才略显客观。
秦始皇和王翦,因灭楚的兵马数量勾心斗角
秦灭六国,王翦和儿子王贲直接参与了其中五国的攻伐,是当之无愧的,秦朝建立的首功之臣。
不过,也因此,秦始皇一度非常担心王翦功大不好制衡,所以,当王翦提出灭楚国需要六十万兵马时,秦始皇犹豫了。
秦始皇在第一次伐楚时,没有支持王翦,选择了李信和蒙恬,兵马也只用了二十万。
而王翦知道秦始皇骨子里的想法,因此:“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
结果,没有王翦统领的秦军被楚将项燕率领的四十万楚军迎头痛击,大败而归。
之后,秦始皇才意识到,要消灭楚国这么个国土广袤,兵马也有数十万的大国,确实要按照王翦的想法来。
秦始皇不惜亲自屈尊去王翦的家乡。重新请其出山,还完全按照王翦的军事部署来提供兵马钱粮。
当然,王翦也并非是蠢蛋,他带着秦国举国之兵六十万,别说秦始皇了,哪个皇帝都不会放心。
在出击楚国之前,王翦还为此跟秦始皇演了一出讨要富贵田财的把戏,用来打消秦始皇的疑虑。
既然君臣猜疑的隐患消除了,王翦也就能全力整合六十万大军的战力,楚国自然也没能在他手上逃过大劫。
王翦是历史上少有的能指挥超大兵团作战的军事家
在古代,统帅六十万兵马,还能游刃有余的指挥打胜仗的将军并不多。
这属于指挥超大兵团作战的范畴,不是普通将领能涉及到的,排兵布阵、扎营行军、后勤分配、山川地理的合理借用、时间及空间的运用、多方向、多兵种的配合,是相当高明的本事。
古之名将,如卫青最多时不过统帅五万大军(不包括后勤人员),其和匈奴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战,跟霍去病加一起才十万。
唐朝李靖灭突厥时,六路大军加起来也只有十多万。
南宋岳飞麾下的岳家军不过十万,明朝戚继光建立的戚家军才数千人。
历史上指挥数十万大军出征的,大多反而是败仗最为有名。
比如晋朝时的淝水之战,东汉末至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隋末的虎牢关之战等等。
苻坚、袁绍、曹操、刘备、窦建德等,都不是平凡之辈,大多身经百战,可也无法有效驾驭数十万兵马,全部成为以弱胜强的反面教材。
还有北宋神宗时期的五路伐夏,明朝天启年间的萨尔浒之战等,全是大兵团作战时,因指挥系统不顺畅,各路军队各行其是,而导致的大败。
由以上历史名将们在征战时统帅的兵马人数,以及诸多历史战例,可以看到,指挥数十万兵马进行大兵团作战不是谁都能行的。
即使在现代的我军中,数千名战功赫赫的将军里面,也只有林帅、刘帅、彭帅、徐帅、粟大将等寥寥数人才能够办到。
而在古代,也只有白起、韩信等少数军事天才能跟王翦相提并论。
可见,王翦在军事指挥上的能力,在历史名将中是名列前茅的。
王翦善终,王氏家族富贵传承千年
王翦及其子、孙,都是比较纯粹的将军,没有过多参与政治。
而且,秦始皇对功臣的态度是相当好的,没有因防备心理杀过一个功臣。
秦朝建立后,因功封侯的王翦急流勇退,得以善终,其子王贲类同。
但其孙王离在秦末时,因战败被项羽俘虏,结局不明,比较公认的是被项羽所杀,王离的儿子王元、王威为躲避战乱,逃到山东琅琊一代隐居。
可王家并没有消沉下去,反而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成为从汉朝至唐朝时期,能影响到天下局势的大家族。
至唐朝时,当世大族中,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都是以王翦为祖。
在这两大家族中,出过不少大人物,比如东汉末年设计杀董卓的司徒王允。
东晋时能比肩皇帝,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王敦兄弟俩。还有书法大家王羲之父子。
唐朝时,唐高宗的第一任妻子王皇后,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等等,也都是王翦的后代。
王氏在隋唐时,一直是天下间最显赫的世家大族。王翦的后裔们创造的家族,可比秦始皇的家族长久太多。
国亡家族不亡,也是古时常态。
而王翦在汉朝晚期,辅佐暴秦的名声渐渐好转,也和其后裔建立的家族崛起有关。
总结,王翦在秦朝统一天下的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战争之中,或许有杀戮,但他只是尽到了军人应有的职责,两汉时,对他的评价不客观。
王翦这样历史上少有的,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军事天才,且功高盖世。
但他幸运的遇到了对功臣并不残暴的秦始皇。
王翦在功成后隐退,也是其家族后裔在战乱中及战乱后能传承下去的主因。
没有参与政治斗争,意味着仇人不多,后裔能相对安全的绵延传承。
由此看,王翦绝对是有大智慧的,能瞻前顾后,且不受损伤,很难得。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雷霆之势横扫六国,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这场持续十年的战争不仅重塑了政治版图,更引发了关于战俘处置的深层思考。据《...
秦始皇陵 2025-10-16 权谋漩涡中的抉择:李斯为何背弃女婿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宫。随行的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与幼子胡亥联手,篡改遗诏逼死长子扶苏,改立胡亥为帝。这场政变不仅颠覆了秦朝的继承...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5 沙丘遗诏的另一种可能:扶苏继位能否改写秦朝命运?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沙丘平台暴毙,遗诏“与丧会咸阳而葬”的模糊表述,与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合谋篡改的“立胡亥为太子”密令,共同将秦朝推向了二世而亡的深渊...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3 仁政未竟:若扶苏继位,秦朝能否改写“二世而亡”的宿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遗诏本应传位于长子扶苏,却因赵高、李斯篡改诏书,导致胡亥登基、扶苏自尽。这场权力更迭的意外,让秦朝迅速陷入暴政与...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10-13 子婴身份之谜:秦始皇血缘中的“幸存者”与权力真空的产物秦朝末年,当赵高将玉玺塞进子婴手中时,这位仅在位46天的末代秦王,其身世却成为两千年来未解的历史谜题。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三种矛盾记载:或为扶苏之子(始皇之孙...
秦始皇陵 司马迁 2025-10-13 李信伐楚之败:秦始皇的权谋与宽纵背后的历史逻辑公元前225年,秦国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大军南下伐楚,却在淮水流域遭遇惨败,七名都尉战死,秦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不仅成为秦统一六国进程中最大的挫折,更暴露出...
秦始皇陵 2025-10-13 唐高祖李渊为何在历史上“隐身”?——被儿子风头掩盖的开国之君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帝王谱系中,唐高祖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其历史存在感却远低于秦始皇、汉高祖等同类君主。这种反差源于多重因素:既因他身处“暴君”隋炀帝与“千古一帝...
秦始皇陵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2025-10-01 宋真宗赵恒: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帝王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历史长卷中,封禅泰山是一项象征“功盖三皇五帝”的至高礼仪。自秦始皇首开先河,至宋真宗戛然而止,两千余年间仅有六位帝王完成这一壮举。而宋真宗赵恒,...
秦始皇陵 宋真宗 2025-09-23 君士坦丁大帝凭什么排第一:重塑罗马与基督教的双重遗产在历史学界关于“世界八大君王”的评选中,君士坦丁大帝始终稳居榜首,甚至超越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等传奇人物。这一评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罗马帝国政治结构的根本性...
秦始皇陵 2025-09-22 传国玉玺:千年流转中的最后绝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传国玉玺始终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权力信物。自秦始皇命李斯以和氏璧雕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玉玺起,这枚承载着“天命所归”的玉器便成为历代...
秦始皇陵 李斯的儿子 2025-09-18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