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古人通讯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人没有现代手机和电话,古人是如何通信的?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这首诗句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三个月之久,家书非常难以获得,一封能抵得上万两黄金。
可见,在古代那时,通信是一件非常重要且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尤其在战火年代,一封家书都是如此的珍贵。
现代社会,我们的通信是极其发达的,像手机、电话、快递等等通信方式。
这些通信方式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的及时传达,也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那么,在古代没有手机和电话的时候,古人们是如何通信的呢?原来古代人也有很多有趣的通信方法,下面就来聊聊关于古代人们的通信方法。
喊叫和以物示意
在很早以前的远古时期,人们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常常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生活和狩猎。
语言没有形成的当时,人们也只能通过喊叫的方法来提醒同伴,遇到危险或需要帮助,通过喊叫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把信息传递出去。
喊叫声音的大小和长短不一,所要传递的信息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达到信息的多样性,可以说喊叫就是语言最早的雏形了。
随着人类生活的生产的发展,通信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喊叫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通信方式的需求。
当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学会了用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人们在生活中会用特定的某件物品来传达所要表达的信息。
比如,在遇到困难需要求助的时候,会用辣椒来表示,用手帕表示约会,如果收到首饰一类的则表示爱情,如果快要打仗了则用刀剑来传递信息。
烽火传军情,是我国古代用于边疆传递军情的一种通信方式,“烽火戏诸侯”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典故中烽火其实就是指传递军情的一种方式。
利用烽火传递军情,最早开始于商周时期。当时人们在边防军事重地和一些交通咽喉之地,隔一段距离建一座高台,这种高台被人们称为烽火台。
每座烽火台都有专人把守,如果发现有敌人入侵,则燃烧柴草,冒出的浓烟被相领的烽火台看到后,便会效仿,逐台传递,从而达到报告军情的目的。
在当时,烽火台虽然可以在敌人入侵时传递情报,但是它传递的信息过于单一,人们为了更加高效更加准确地传递军情,便发明了更多传递信息的方法。
飞鸽传书
谈起飞鸽传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平常我们看的许多古装影视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利用飞鸽传书的情景。
只要把所需要传递的信息写在纸上,然后绑在鸽子的脚上,放飞出去,鸽子就能到达接受情报的地方,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但是,飞鸽传书真的是这样方便的通信方法吗?如果遇到回信怎么办?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有很多疑问,下面就根据史书记载的一些趣事来分析一下。
如果想要了解飞鸽传书,必须得了解鸽子的一些生活习性,养过信鸽的的应该了解,鸽子有一个归巢的习性,自己养的鸽子,它还会飞回自己这里。
古人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有了飞鸽传书这样的通信方法,简单点说,就是写信人的鸽子必须是收信人所饲养的鸽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如果想要通过鸽子回信,那就必须是回信人那里也有写信人养的鸽子,这样才能达到信息的互通。
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这样记载:“张九龄年少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大概意思是说,张九龄家中养了很多鸽子,想和亲戚写信的时候,只要把信系在鸽子脚上,让鸽子飞往哪里,它就会飞往那里。
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虽然还有待考证,但当时他确实用过飞鸽传书,不过其中肯定有夸大的成分。
鸽子只会飞回原来的地方,所以他就必须有所有亲戚养的鸽子,如果多次写信,还得去亲戚家再把鸽子抓回来,这样看起来确实很麻烦,不过在当时的民间,这种通信方式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飞鸽传书除了民间的记载,其实它最大的用途是在军事通信,据《齐东野语》记载,南宋大将张浚视察属下曲端的部队。
到军营后,空无一人,便把负曲端叫到眼前,我现在要视察你的部队,你的部下都去哪里了?曲端随后拿出花名册递上,请将军随便点名,张浚便点了一个小部队,想看看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只见曲端打开一个笼子,放出鸽子,结果不一会功夫,这个小部队就出现在将军的面前,张浚极为震惊,又说,你把部队全部召集起来,曲端便把鸽子全放了出去,不一会,部队全部回来召集完毕。
这个记载虽然看起来有一些神奇,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是完全可以完成的一件事情。
小部队在经常驻扎的军营提前养一些鸽子,并把调兵的文书放在鸽子脚上,最后把鸽子放在总部,需要回来的时候,总部只要把鸽子放出去即可,小部队收到鸽子带来的文书,自然很快就能回到总部。
飞鸽传书这一通信方法,的确能体现古人的高超智慧,除了这一方法,其实用的时间最久准确度最高的还是驿站。
驿站通信
驿站,在古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给传递情报的官员食宿、换马的场所。
我国的邮驿制度最早出现在周朝,虽然还不是太完整,但是已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唐代,邮驿明显多了起来,还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
当时全国共有1600多个驿站,人员达到2万,虽然数量庞大,但大部分都是为官方服务。
明朝永乐年间,为了满足民间人们通信的需求,民信局就诞生了,这是由私人经营的机构,跟我们现在的邮局类似,到了清朝以后,数量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它成了民间传递信息通信最方便的一个机构,为平民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
结语:
古代通信方式的改变和沉淀,每一步都凝聚了古人们的智慧,正因为有了前人的付出与积累,才会有现在我们非常方便的通信方式。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杜甫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巨星,共同照亮了盛唐诗歌的天空。他们以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生轨迹,构建了中华文化中“诗仙”与“诗圣”的永恒图腾。一...
李白 杜甫 2025-09-19 杜甫:诗史长河中的永恒灯塔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恒星,以1400余首传世诗篇照亮了盛唐转衰的历史天空。这位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文学...
杜甫 2025-09-17 打油诗人张打油:诗坛的幽默先驱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星河中,李白、杜甫、王维等巨匠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邃的意境,铸就了唐诗的辉煌。然而,在这片星光熠熠的天空下,还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张打油,他以...
李白 杜甫 2025-09-01 杜甫:唐代诗坛的璀璨星辰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以其深邃的思想、...
杜甫 2025-08-29 杜如晦与杜甫:同宗同源下的历史回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杜如晦与杜甫作为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分别以政治智慧与文学成就闻名后世。尽管二人未有直接交集,但通过家族谱系与历史脉络的梳理,可清晰勾勒出他们同...
杜甫 2025-08-25 诗酒江湖终陌路:李白与高适绝交的诗句背后的历史褶皱盛唐的月光曾照亮过三位诗人的足迹——李白、杜甫与高适。他们曾在梁宋大地上纵马狂歌,在吹台琴台间泼墨挥毫,用诗酒浇灌出一段文坛佳话。然而,安史之乱的烽烟撕裂了这份...
李白 杜甫 2025-08-20 杜甫之名:fu音背后的千年文化密码“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名字之一,其读音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汉典》等权威工具书及语言学研究结论,“杜甫”的正确拼音为dù f...
杜甫 2025-08-15 杜甫为何无缘“唐宋八大家”:从文体、时代与文学运动的三重解构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与“诗圣杜甫”如同两颗并峙的星辰,前者以散文革新引领时代,后者以诗歌成就辉映千古。然而,当我们将杜甫的文学地位与“唐宋八大家”并列...
杜甫 2025-07-24 孙伏伽:中国科举史上首位状元的传奇人生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孙伏伽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如李白、杜甫般耳熟能详,但他作为中国科举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其生平事迹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唐朝初期的...
李白 杜甫 2025-07-16 陈师道与黄庭坚:江西诗派的双子星辉在中国文学史上,北宋中后期诗坛因“江西诗派”的崛起而焕发独特光彩。这一以杜甫为精神宗师、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的诗歌流派,以“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杜甫 2025-07-1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