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灭东突厥之战发生于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四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是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一次重要作战。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中国诸多朝代中,唐王朝绝对能够凭借实力在其中居于前列。国家富强、百姓富足就是当时的基本现状。但尽管如此,繁荣背景下也仍旧离不开战争带来的支撑。
公元629年,唐王朝为了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对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部落进行了一场反击战争。颉利可汗实力不敌,仅率领着数万人逃跑。奈何遭到了唐朝方面的围追堵截,无奈之下其大部分下属只好选择投降。
颉利可汗则逃往灵州西北部,想要从此投奔土谷浑。在其途中却被唐朝方面俘虏送往长安,使得这场战争落下了帷幕,这也标志着唐覆灭东突厥战役的结束。
对于李唐王朝来说,渭水会盟可谓是一次彻彻底底的侮辱。这对于文武双全的唐太宗来说更不能容忍,为了彻底解决来自突厥的威胁,唐太宗开始在多个领域发展国家。并在军事上积极训练军队,准备战争的到来。

唐太宗意志格外坚定,他一改前朝不允许文武百官带武器进入宫殿的规定。每天亲自带着数百士兵在宫殿中学习,很快就培养出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与此同时,割据已久的恒安镇也重新归于国家的统治之中,这也使唐朝占据了反击东突厥的军事基地。
在唐朝繁荣发展时,突厥内部却由于多年来的战乱苦果以及天灾导致许多牲畜被冻死了,薛延陀这些少数民族也趁机脱离突厥的统治。雪上加霜的是,东突厥方面一位将领由于长期受到颉利可汗的压迫,竟然暗中与唐朝进行联络,表示愿意主动归降。
唐朝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能否把握这次机会还得看决策者唐太宗的想法。唐太宗深知战争会给百姓带来危害,若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那会让其陷入不利局面中,因此他潜下心来等待东突厥落入他的圈套中。
果不其然,贞观三年,东突厥两位将领首先带领军队对河西地区发起攻击。当地的守城将领张士贵等人也算是颇有头脑,利用当地的地形阻碍突厥的骑军部队,使突厥遭遇失败。
但对于李世民来说,这就是他想要的机会,他几乎立马就有了出兵的借口。在他的示意之下,朝中将领开始上书,列举攻打突厥的理由。唐太宗顺着杆子摸杆下,立刻派遣六路军队前往讨伐东突厥。
其中兵部尚书李靖担任定襄的行军总管,张公瑾则为副将,负责统帅中军。英国公徐绩则负责带领东路军的主力部队,直逼东突厥的军事基地。礼部尚书李道忠则担任大同道行军总管,从灵州方向出发,向西北方面不断深入。

除了这三支部队,还有三支部队也按照预先的部署顺利进入突厥境内。在这其中,李靖作为三军主帅,享有最高权力。所有准备就绪后,李靖首先率领由3000精锐士兵组成的骑兵部队从马邑一带出发,军队驻守在恶阳岭一带,趁着夜色对襄城发起攻击并获得胜利。
或许是太过自信,颉利可汗虽然得到唐朝军队来袭的消息,却没想到唐朝军队速度竟然如此之快,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幸好他还有几分理智尚存,十分清楚唐朝军队突然到来后肯定有主力部队跟随,于是慌忙之下将军队撤守到碛口。
这些都在李靖的意料之中,他又使出离间计,派遣一位间谍离间了颉利手下一位心腹大将。使此人主动献上城池投降。见此情况,额利可汗根本不敢有任何的停留,直接率领军队向着阴山一带撤退。
又在撤退的过程中遇到了柴绍所带领的军队,遭到了失败。颉利可汗十分清楚,自己现在不是唐朝方面的对手,便主动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向唐太宗请罪,表示自己愿意带领整个国家归附于唐朝。但实际上,他却是想要恢复过来后再寻找时机,东山再起。
明面上,唐太宗同意了颉利可汗的请求。并派遣使者前往突厥部落,安抚突厥民众,派遣李靖带领军队前往接应。李靖按照之前的商量,率领军队在白道一带与徐绩的队伍会合。

在徐绩一番分析之下,李靖这才醒悟过来皇帝的深意。若是这一次轻而易举地放过颉利,那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威胁,于是便主张趁胜追击。李靖率领一支精兵部队趁着夜色出发,而徐绩率领着主力部队随后赶来。
冒着风雪,李靖到达阴山,遇到突厥的营帐,李靖发起攻击获得胜利。而突厥本以为唐朝已经派遣使者前来,就是愿意和平的意思,却没想到李靖突然发起攻击。直到损失惨重,才反应过来。只见李靖麾下一员大将苏定方直接攻下颉利可汗的帐篷,使颉利可汗只好乘着千里马向西方逃跑。
颉利可汗原本是想要投奔土谷浑国王,奈何在半路上,因为不得人心,他手下的将领纷纷选择叛逃,甚至连他的儿子也在混乱中与他失散开来。更加不幸的是,他身边仅仅只剩下十人侍卫时,竟然遇到了李道宗所带领的唐朝主力部队。
结果几乎没有任何的悬念,颉利可汗被活捉。在其被送往长安之后,李世民并没有选择将其杀害。而是将他分为异性王,让他继续在长安生活,不得有任何其他的念头。
唐灭东突厥之战,也使得突厥减少了对中原王朝的袭击。也可以说,这场战争是一个下马威,让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认识到了唐朝的强大。因此在李世民统治时期,唐朝很少受到少数民族的挑衅。这也为贞观盛世繁荣局面的到来创造了一个安定的环境,也扩大了唐朝在北方的统治疆域,为之后覆灭西突厥奠定了基础。
公元630年,唐朝贞观四年,一场决定东亚格局的战役在阴山山脉展开。唐朝名将李靖率领三千精骑,以雷霆之势击溃东突厥主力,生擒颉利可汗,彻底终结了这个曾称霸草原百年...
李靖 2025-11-05 李靖灭突厥后的雪藏之谜:功高震主与权力博弈的深层逻辑公元630年,唐军名将李靖率三千轻骑夜袭阴山,以雷霆之势击溃东突厥二十万大军,生擒颉利可汗。这场战役不仅解除了唐朝北方百年边患,更让李世民一雪“渭水之盟”的耻辱...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靖 2025-10-09 李靖灭吐谷浑:十万雄师定西疆唐贞观九年(635年),一场决定西北战略格局的战役在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间展开。唐朝名将李靖率领十万大军,以雷霆之势奔袭数千里,彻底击溃吐谷浑汗国,为唐朝打通西域...
李靖 2025-09-02 李靖与秦琼:大唐双璧的军事传奇与历史定位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李靖与秦琼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分别以统帅之才与猛将之勇,共同铸就了大唐盛世的军事神话。若以“厉害”为标尺衡量二人,需从战略格局、战术创新...
李靖 秦琼 2025-08-18 风尘三侠真实存在吗?历史与传奇的交织在中国文化中,“风尘三侠”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组合,由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三人构成。他们的事迹被广泛传颂,并成为了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乃至民间传说中的经典形象。然...
李靖 2025-07-28 唐能平定吐谷浑的原因:战略、战术与政治智慧的完美结合唐贞观九年(635年),名将李靖率军平定吐谷浑,这场战役不仅解除了唐朝西部边疆的威胁,更奠定了唐朝对西北地区的统治基础。吐谷浑作为占据青海、甘肃一带的游牧政权,...
李靖 2025-07-23 凌烟阁次席之谜:李孝恭凭何力压群雄位列第二?在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而设立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以皇亲国戚与辅政之功高居榜首,而位列第二的李孝恭却常因知名度不及李靖、尉迟敬德等名将而引发争议。...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李靖 2025-07-09 韩擒虎与李靖:舅甥间的传奇传承在隋唐历史的长河中,韩擒虎与李靖宛如两颗璀璨星辰,各自散发着耀眼光芒,而他们之间特殊的舅甥关系,更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韩擒虎:隋朝名将的赫赫战功韩擒...
李靖 2025-04-23 李孝恭与李靖:大唐双星共铸江陵捷在武德四年(621年)的江陵城头,一面"李"字大旗迎风飘扬。这场决定萧梁政权命运的关键战役,既非李孝恭独舞,亦非李靖独奏,而...
李靖 2025-04-17 李靖早年两度险遭李渊杀戮的真相在中国历史上,李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绩为后世所传颂。然而,在其早年生涯中,李靖曾两次险些被唐高祖李渊所杀,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李渊怎么当皇上的 李靖 2025-02-06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何冲突不断 双方有哪些历史恩怨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