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袁崇焕被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袁崇焕忠心耿耿,为何会被崇祯杀害,是因为皇太极的反间计吗?
“投了(投入牢房)袁崇焕,鞑子(指蒙古、后金)跑一半。”这首歌谣,就是误信谣言的大明百姓对狱中袁崇焕的看法。袁崇焕被押赴刑场时,围观百姓蜂拥而上。侩子手每从袁崇焕身上割下一块肉,百姓就会花钱买下,或吞之,或泡酒,上演了一幕令人发指又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剧。袁崇焕督师辽东,对明代忠心耿耿,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呢?
这与明清对峙的局势以及崇祯的个性有很大关系。
袁崇焕和祖大寿等人,在辽东整顿军备,既使得明代军威大震,还让辽饷减少四分之一。这些成效,让崇祯非常开心,还特地下旨嘉奖。
皇太极看山海关有袁崇焕镇守,一时难以攻破,故不敢攻打山海关。与山海关相比,蓟州的防线就相对薄弱。因此,袁崇焕特地上表崇祯,要求在蓟州地区布防重兵。那里离京城比较近,万一清兵越过长城,就能长驱直入,后果会不堪设想。
但是,崇祯并没有太当回事,只是将袁崇焕的奏折交给兵部讨论。明代末年,兵部那些人,基本都是文人,要他们点评文章,打打嘴仗没问题,要他们排兵布阵,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何况,他们都有自己的立场与小算盘,做对了,功劳是袁崇焕的,做错了,自己承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袁崇焕的建议被束之高阁,明代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守。于是,清军便有了进攻关内的可趁之机。
皇太极对明军在边境线上的布防了如指掌,他对周围的将领说:山海关、锦州防线有袁崇焕守护,特别坚固,一时半会打不过,我去了也只是徒劳无功。只有从明代的薄弱环节打入内地,才能攻其不备。这段话,实际上反应了皇太极的斗争策略,即绕道山海关,深入内地,然后攻城拔寨,既能补充物质,还能消耗明代。清军多骑兵,擅长运动作战,甚至可以围困京城,使明军疲于奔命。
崇祯二年十月,清军大举进攻内地。皇太极亲自率军,绕过山海关,轻易突破大安口,于十一月初攻占遵化。明军在清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许多将领不战而降。崇祯得知清军靠近京城,十分惊慌,他马上命令京城戒严,要求各地兵部进京勤王。
当时,袁崇焕镇守宁远,驻守山海关的是总兵官赵率教。赵率教得知清军进攻内地,赶紧带兵回京城。他一路逛奔三天三夜,好不容易到了三屯营,请求进城休整,但被守城的朱国彦拒绝。无可奈何之下,赵率教只好继续西行,与清军决战于遵化。清军早已经占领遵化,这时以逸待劳。尽管赵率教奋勇杀敌,但还是全军覆没,连同他本人也壮烈牺牲。由于实力悬殊,三屯营很快也被清军占领。
随后,袁崇焕也带兵奔赴京城,但京城已经开始流传谣言,说他通敌卖国,私自放清军入关。这些言论的流传,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京城附近有许多达官贵人的地产,清军突然来袭,将这些田地房屋毁坏不少,他们蒙受了损失,却将怨气发给了袁崇焕,故意散布谣言坑袁崇焕;
二、袁崇焕与东林党勾勾搭搭,与阉党不和睦。阉党被崇祯铲除后,其余孽便趁清军来犯之机制造谣言,对袁崇焕加以陷害;
三、皇太极故意制造与袁崇焕暗通款曲的谣言。袁崇焕确实有与清军谈判的想法,但并非投降,只是一种策略。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劲敌,因此,皇太极要千方百计将其除之。
这些谣言流传甚广,让崇祯不得不起疑心,而袁崇焕还不知此事。
当袁崇焕行军至左安门时,一队清兵正好也赶至城下。于是,京城内关于袁崇焕通敌卖国的流言蜚语传播就更加广泛。崇祯虽然对袁崇焕起了疑心,但还是将其招入宫内,并好言宽慰。但是,当袁崇焕说士兵很疲惫,需要入城休息时,却被崇祯一口拒绝。袁崇焕很无可奈何,只好出城,带着疲惫不堪的士兵,与清军周旋。
清军以骑兵为主,来去自如,京城附近的县城不断被攻陷。败报一个接一着地传来,崇祯焦急万分,对袁崇焕的猜忌也越来越深。于是,他提拔孙承宗,削弱袁崇焕的权力。当时,皇太极抓了两个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在他们似睡非睡之时,皇太极带着部下,在这两个太监旁边“演戏”,说自己与袁崇焕有约定。这两个太监,将这些话全部记在心里。第二天,皇太极又故意将他们放走。两个太监回到宫里,就将听到的话报告皇帝。联系之前的谣言,崇祯更加坚信袁崇焕通敌。
由于各路勤王兵马纷纷赶来,加上袁崇焕等人奋勇杀敌,使清军逐渐回撤。
眼看清军主力撤走,京城压力减轻,崇祯召见袁崇焕。这次,崇祯的态度特别严厉,甚至还翻起了旧账,他责问袁崇焕,为何私自杀毛文龙。袁崇焕一时也难以回答,只感觉一肚子冤屈。解了京城之围的袁崇焕,本该是有功之臣,结果瞬间成了有罪之人。崇祯在大骂一通袁崇焕后,下令将其逮捕入狱,但还并没有杀他的意思。
袁崇焕的政敌,这时纷纷跳出来落井下石,试图将其置于死地。崇祯三年,阉党余孽捏造各种所谓证据,说袁崇焕卖主求荣,比秦桧更加可恨。崇祯怒不可遏,当即给袁崇焕定下“欺藐君父,失误封疆”的罪名。没过几天,袁崇焕被处决。
秋媚说:崇祯杀袁崇焕,影响非常恶劣,这既让明代的辽东局势更加恶化,同时也寒了边关将士的心。在这种是非颠倒的情况下,崇祯作为亡国之君的结局也就难以避免了。
在女真族的历史长河中,布喜娅玛拉(即东哥)与皇太极的名字常被并提,但二人是否真正有过情感联结或婚姻关系,需从历史与文学两个维度进行辨析。一、历史真相:布喜娅玛拉...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10 和硕公主与固伦公主:清朝皇室嫡庶之别的具象化符号在清朝的公主等级体系中,“和硕”与“固伦”不仅是两个封号,更是皇室嫡庶制度的具象化符号。自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仿明制确立公主等级制度以来,这两个封号始终承载着...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9-09 八旗:清朝统治的基石与枷锁八旗制度,作为清朝最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既是满族从部落走向帝国的军事利器,也是最终拖垮王朝的沉重枷锁。这项起源于白山黑水间的制度,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完...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8-28 八旗每一旗有多少兵马?深度解析清代八旗兵力配置清代八旗制度作为满族统治的核心军事与社会组织,其兵力配置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存亡。从努尔哈赤初创四旗到皇太极扩展为二十四旗,八旗的兵力规模与组织结构始终处于动态...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8-07 袁崇焕之死与明朝辽东防务的转折:继任者们的命运与抉择1630年9月22日,北京西市刑场,袁崇焕在凌迟酷刑中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位曾以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重创后金的名将,最终因“擅杀岛帅”“通敌叛国”等莫须有罪名被崇祯...
袁崇焕 2025-07-22 德因泽与皇太极:权力棋局中的隐秘博弈在清朝开国史上,德因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边缘人物。这位无姓氏记载、未生育子女的庶妃,因举报大妃阿巴亥与代善的暧昧关系而名留青史。然而,这场看似偶然的宫廷风波背后,...
皇太极的皇后 代善 2025-07-22 豪格结局:权力漩涡中的悲剧英雄在清朝初年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上,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命运如同一颗流星,短暂地闪耀后便坠入黑暗深渊。这位战功赫赫的肃亲王,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含冤而死,其结局不仅是个人的...
皇太极的皇后 豪格 2025-07-17 孙承宗的结局:忠烈殉国与历史悲歌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军分两路大举南侵,皇太极亲率大军直逼保定高阳。这座河北小城,因一位七十六岁老人的存在,成为明清战争史上最悲壮的注脚——明末名臣孙...
皇太极的皇后 孙承宗 2025-07-08 索尼:康熙朝的忠臣之辩与权力密码在清朝初年的政治棋局中,赫舍里·索尼的名字始终与“权臣”“忠臣”的争议相伴。这位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的元老,以首辅大臣之姿主导了少年康熙亲政的关键转折,却...
皇太极的皇后 顺治为什么出家 2025-06-20 代善为什么要杀儿子和孙子:清初权力漩涡中的亲情绞杀在清初皇权更迭的血雨腥风中,礼亲王代善亲手处决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的事件,堪称满洲贵族内部权力斗争最惨烈的注脚。这位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的“铁帽子王”...
努尔哈赤几个儿子 皇太极的皇后 2025-06-13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