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代奏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的奏折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对清代的政治起了什么作用?
清代从1644年入关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共持续了268年的国祚。清代作为一个和现代资本主义一起步、发展的封建国家,其在全球逐渐走向工业化的趋势下能够将封建体制延续了近300年,中间还接连出现了两次的盛世,在外部环境与时代潮流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清代的统治简直是创造了奇迹。
对于清代绵延的兴盛,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应当与他在制度方面的创建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如清代对中枢机构的变更与调整,军机处的创建等,包括奏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完善。
奏折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奏折是统治者用以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在清代初年,是延续了明代的做法,这个信息的来源是奏本和题本,其中主要是以题本为主。但是题本有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制度单一,虽然有时候也要求公题私奏,但经常是公私不分。并且上呈的过程也是相当繁琐,首先地方官员的题本要送往通政使司,然后再从这地方送到内阁里,在内阁还需要先经汉本房,进行翻译、登记,然后再由满本房进行校对和膳正,再送往票签处,在这里经侍读校阅汉文,汉中书再拟定草签后,再交满票签中书翻译为满文,再送给大学士观阅审核,再回到满汉签处,写好正签后,给拟本处,转内奏处登记,这样才能送到皇帝手里进行批读。
这样繁琐的递送程序,其工具的意义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及其影响效率,并且地方官员给皇帝的内容众人皆知,毫无保密性可言。这样一来,皇帝收到全国的新信息就会被延迟。在清代初年,刚刚进入关内夺取天下的满族统治者,急需一个畅通无阻的渠道来获取各地的信息,同时还要保证自己的权威,保证皇帝与中央的集权,这样一来,奏折制度也就顺应而生。
这奏折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呈给皇帝秘密文书。据悉,这奏折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清实录》中,当时是顺治十三年,但是至今为止,研究人员们也没有见到过顺治年间的奏折,因此有人怀疑这是康熙时期修撰前朝实录时的误写。
奏折制度大多认为是康熙皇帝所创立,康熙皇帝即位后为了及时整治前朝留下来的腐朽政治,需要去秘密调查官场,知晓民情,于是就暗中委派自己的亲信,把他们真实的所见所闻及时上报给自己,康熙帝也曾说:
凡督抚许上折子,原为密知地方情形,四季民生,雨旸如何,米价贵贱,盗案多少等事。
并且也直白说,天下那么大,他一个人是无法全部得知地方情况的,“若不密奏,何以洞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作为奏折制度的创建者,康熙皇帝的目的无非是有两个。一是为了知道各个地方的情形,弥补自己不能周知的弱点;二是这种收集信息的方式,作为一种秘密的方式去开展,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这个时候,奏折专门给一部分人的使用,只有皇帝的亲信才能使用,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使用。
当雍正皇帝即位之后,随即对这种制度表示了肯定与赞同。在雍正元年的时候,雍正帝在给各级官员的谕旨中就有说道:
朕仰承大统,一切遵守成宪,尤以求言为急。在京满汉大臣,外省督、抚、提、镇仍令折奏外,尔等科道诸臣,原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入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乃为尽忠。
在这里雍正大力倡导官员上奏折,并且还将奏折制度进一步扩大,使得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也有了上奏的权利。一时间,官员上奏成风,仅仅是《朱批谕旨》就收录了223人的奏折,而实际上奏折的人数则不少于一千人。
而奏折制度在雍正一朝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密折”变成了“明折”,在雍正晚年的时候,为了宣扬自己的勤政,命内廷词臣,选捡历年的朱批奏折,付诸刊刻。直到乾隆三年才具体成书,共有18函,112帙,360卷,名为《世宪宗皇帝朱批谕旨》,由此,奏折制度才为天下人所知。奏折的扩大化使用和公开化,对奏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乾隆皇帝对奏折的制度化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在即位之初,乾隆帝便肯定了奏折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在雍正皇帝驾崩后的第二天,乾隆帝就发出上谕:
若有密封陈奏事件,仍令本人自行交奏。
那些原本具有上奏权利的官员如外省督抚提镇、学政等,“俱著照前题奏”。之后不久,乾隆帝又扩大了上有奏权利的人数,并且还恢复了雍正时期一部分官员俱折言奏的权利,使得拥有上奏权利的全员日益庞大,如乾隆三十九年,谕令各省盐政、关差“如遇新异案件及有关紧要者,即应就所见据实奏闻”。
此外乾隆帝对奏折制度化的工作还有:一统了奏折的呈递与书写的格式,并且规定,奏折上递,需要用夹板或凭匣加封,封面上必须要著名日期:奏折必须要书写工整,清晰,不适合规范者加以处分。最主要是一统了奏折的递送渠道,把奏折的收发汇总到了奏事处,将奏事处分为内、外奏事处,外奏事处由内务府选人,内奏事处由奏事太监充当,并且加以限制,防止宦官与外臣进行勾结。这样一来,清点的各级文书才逐渐完整,在由后世的皇帝加以修正,最终才成为一套全面、完整的奏折制度。
奏折制度与传统的题奏制度相比的优点
信息收集地更加全面奏折是为了弥补题奏制度的缺点应运而生的,最初也只限于报告各地的气候、雨水、民风民俗等,用来帮助皇帝知道各地实际情况,这样就会使得皇帝能够及时施以相对应的政策,能够更好地巩固清代的统治。之后才发展到了对官场、民意的揭露,康熙晚年的时候,就讲到凡是有官场作弊的,或者是“关系民生者”,都可以“风闻入奏”。
雍正时期则建立了官员轮番密奏的制度,并且下发诏令:
今后各科道每日一人上一密折,轮流俱奏,或二三人同日具奏一折,一折止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可据实陈之;即或无事可言,折内亦必声明无可言之故。
并且雍正帝还命各地的知府。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员直接向皇帝上奏他们顶头上司的职务情况,这样就可以牵制住各级的官员。在皇帝的要求下,上奏权利从最初少数官员的特权,变成了全体官员的义务,就算是没有事情也要给皇帝上一封奏折,聊表忠心,如学者方苞在为礼部侍郎的时候,就给雍正上过一封密折:“苞在修书,无事可奏。”这样一来,全国各地的官员是否勤政、是否懒惰、是否优劣,百姓的生计如何都源源不断得汇集到了皇帝的面前,使得皇帝对全国的掌控更强。
高度的保密性奏折再形成的最初就具备了它最主要的特点就保密性,因此奏折也就本称为“密折”,雍正皇帝就曾在即位后的第八天,发出上谕:
谕总理事物王大臣,军前将军,各省督、抚、将军、提、镇等出,所有皇父朱批旨意,俱著敬谨查收进呈。若抄写存留、隐匿焚弃,日后败露,断不宥恕,定行从重治罪”。京师大臣,凡一切有皇考朱批谕旨,亦著敬谨封固进呈。……嗣后朕朱批密折,亦著缴进,不得抄写存留。
若是有人违反这一规定,就会被降罪处罚,比如议政大臣题奏年羹尧的5大罪状中就有一条:奏缴朱批御折,故匿原折,诈称毁破,仿写进呈。
其次就是打造用于奏折呈送的专用密匣,雍正帝命内廷打造特质皮匣,配上钥匙,发给具奏的官员,具奏官员若是有了奏折,就会把奏折放到匣子里,让亲信送到京城,这钥匙则官员与皇帝一人一把,这样就只有皇帝和官员才能打开匣子看到奏折。
同时,为了防止奏折内容泄漏出去,对奏折有关的人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安排,并且严格了执行的程序。如: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听候差遣皆选15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军机处章京办事,各部院大小官不得擅入其窗前阶下,不得闲人窥视。文武满汉大臣俱不准至军机处同军机大臣谈说事体,违者重处不赦。因此在雍正之后,关于奏折的保密措施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奏折制度在清代政治运作中的巨大作用
加强了清代的中央集权当奏折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之后,各级官员都有了给皇帝上折子的权利,这样就可以让皇帝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的消息,方便了对事件的知道,使得皇帝的命令能够更直接被施行,使得地方官员的权利得到了削弱。
同时,由于大小官员都有了上奏的去权利,各官员积极上奏争宠,从而变相成为了皇帝的探子,各个地方官员们,互相牵制,彼此监视,从而加强了皇帝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正如乾隆年间成书的《四库全书》其中所说:
题本由内阁票拟者,遇事涉两歧,辄公善双签以请,无敢擅转。而乾纲独握,自增用奏折以后,皆高居紫极,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词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
并且奏折是直接递给皇帝的,避开了内阁,皇帝在批阅奏折的时候,不用和内阁大臣商讨,从而将内阁的票拟权剥夺。尤其是在雍正中期设立了军机处之后,具有了对奏折的记录、封发、记档和廷寄的权利,更是完全将内阁架空,使得原本名为“宰辅”的大学士,变为了闲人。从内阁变为军机处,从题本改为奏折,这样的交替更改了清代的权利分布,使得清代的专治体制大大增强。
提高了行政运作效率奏折为何能够取代题本,其主要原因就是它要比题本更加简便,传递更加迅速。最初奏折的传递需要直接由具奏者亲自或者派亲信送到宫门口,在经过奏事太监,进呈给皇帝。这样就减免了其中传递的很多步骤,大大提高了传递的效率。到了康熙后期,由于各个地方的官员都有了上奏的权利,为了减轻具奏官员的传递负担和保证传接的及时,因此决定各地呈递奏折的官员和其亲信都可以程驿马进行递送,并且将这一方法固化、制度化。由此和题本上奏的方式相比较,奏折的流通、传递都是相当便利和快捷的。
总结:
清代的奏折制度来源于前朝的提本制,但是它又有不足之处。因此在康熙时期,为了弥补它的不足,应运而生了奏折,而后雍正与乾隆两朝又加以完善,使得奏折制既能提高管理官员的效率,又增强了皇帝的中央集权。由此可以得知,清代能够延续几百年的国祚,这奏折制度功不可没。
参考:《清世祖实录》《康熙起居注》《雍正帝及密折制度研究》《清代中央机构文史保密制度》《四库全书》等
在清王朝的暮色中,光绪与溥仪这对叔侄皇帝的命运轨迹,犹如两盏渐次熄灭的宫灯,照亮了中国封建帝制的最后时刻。他们之间既非直接的父子传承,亦非传统的兄终弟及,而是交...
光绪是谁的儿子 溥仪 2025-06-26 庄士敦:复杂历史中的多面形象在晚清至民国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庄士敦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籍老师,走进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中央。他的一生跨越了中英两种文化,其行为与思想也引发了后人对其“好人”...
溥仪 庄士敦 2025-04-29 溥仪的文化水平:超越时代的皇者之智在历史的长河中,末代皇帝溥仪以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除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溥仪的文化水平也备受关注。那么,这位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其...
溥仪 2025-03-17 溥仪:清朝末代皇帝的卓越英文水平在中国历史上,溥仪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其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除了他作为皇帝的身份外,溥仪还有一项令人瞩目的才能,那就是他的英文水平。一、溥仪的英文...
溥仪 2025-02-22 溥仪身后事:清朝虽亡,何以得葬皇陵?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然而,在清朝灭亡后的半个世纪,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去世后,却得以葬入清朝的皇陵——华龙皇家陵园。这...
溥仪 2025-02-18 溥仪与满语:误解与真相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溥仪不会说满语。然而,这一说法真的准确吗?一、溥仪的学习经历与满...
溥仪 2025-02-15 末代皇帝溥仪:被妃子们抛弃的背后真相在中国近代史上,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他不仅经历了皇位的更迭、国家的动荡,还遭遇了个人情感的巨大变故。其中,溥仪...
溥仪 2024-11-27 末代皇帝溥仪生平简介及后人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爱新觉罗·溥仪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从皇帝到平民的巨大转变,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一、溥仪生平简介爱新觉罗...
溥仪 2024-11-18 未解之谜:溥仪与婉容大婚之夜为何没同房?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皇室成员的婚姻往往是政治联姻的产物,而非个人情感的选择。清末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大婚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令人费解的是,...
婉容 溥仪 2024-11-06 奇闻:末代皇帝溥仪登基时的不祥之兆在中国历史上,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充满了传奇色彩和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其中,一个广为流传的不祥之兆尤为引人注目。这一事件不仅为溥仪的统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成...
溥仪 2024-11-05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