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生于公元927年,当时的中原王朝正统为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籍,洛阳夹马营(今瀍河区)生人。
赵匡胤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一位伟人,其开创大宋王朝,实现祖国统一。但是有这样一位才能卓越,但英年早逝的人,被赞为五代第一明君,这个人就是柴荣,一个成就赵匡胤千秋伟业的人。如果他能够多活几十年,那统一天下的可能就会是他而非是赵匡胤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让我们先分别看下柴荣简介及赵匡胤成长史。
据《宋史》中对于宋太祖赵匡胤的记载:“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是的,我们看古代电视剧,宋代的官员帽子上也有两根长长的耳朵,而且好像越是级别高越是挺阔直,这种帽子简直可以被称为宋代独有的官帽。
唐末时期,节度使的隐患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朝廷根本无力控制节度使,最终间接的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唐朝灭亡之后,就出现了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这就是五代十国。现如今人们对五代十国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从公元907年一直到公元979年,都是处在大分裂时期,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样的格局。
传言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基业后,曾在太庙的密室中,立了一块誓碑。
唐朝的时候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在全国设置节度使统率诸军、镇,以此方便征调全国军队。节度使一职对一方的军队有专制的权力,“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发展到后来,节度使更是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各地往往对朝廷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
赵匡胤的家族迁移到开封后,开始有些落魄。 19岁的赵匡胤与贺家的一个小姐结婚了,从此走向了婚姻的坟墓。
谈及“杯酒释兵权”,世人只知宋太祖赵匡胤四两拨千斤,稳稳当当的将部下的兵权聚拢到自己手中。却不知道若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引起手下哗变、造反!
后周的被篡,归罪于周世宗柴荣早逝,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之中,周世宗柴荣不早逝(至少等儿子成年),那么大宋就没机会建立,如果周世宗柴荣一样的早逝,就算不罢免张永德的位置,但后周还是一样会被取代,但就是不知道是被谁取代,很有可能就是爆发内乱,分裂数个小割据政权,然后延长五代十国这个乱世的时间,然后赵匡胤统一的机会应该最大,毕竟赵匡胤的能力摆在这里,但这种情况无疑是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公元960年,七岁的后周皇帝柴宗训禅位给赵匡胤。赵匡胤即位,改国号为“宋”,史称宋太祖。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开国皇帝对于陪伴自己打天下的功臣都是喜爱和怀疑兼而有之,经常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惨剧。
仔细审了审题,看似是“以酒为媒”串出的一个问题,其实这是不可混淆的两个问题,因为两个条件都不成立。
公元976年,赵匡胤游览故乡洛阳,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不是理想的都城,于是提出迁都洛阳的计划。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公元前976年便猝然离世了。然而,《宋史·太祖本纪》中有关他的死亡记载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而野史中记载又说法不一,因此他的死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为历史留下了又一桩悬案。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明朝建立后不久就开始进行北伐,元顺帝逃往蒙古草原,明朝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明朝统一之后,在朱元璋的领导下,百废俱兴,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过朱元璋却做了件很残忍的事情,就是诛杀功臣。借着胡蓝之狱,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所有的功臣基本上被朱元璋杀光了。这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典范。
公元961年,经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举办了一场场茶话会。请的是他的老伙计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在会议中,大家怀念了一下过去,然后扯了一阵闲篇,又畅想了一下未来。然后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保留节目—喝大酒。喝的是“琼浆、玉液”(当时却有其名),吃的是酒醋三腰子、臊子炸白腰子、鸡人字焙腰子……(见宋《玉食批》)
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比较少见的“特殊王朝”,和它有关的故事是真不少。而这里昊童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宋朝从始至终都未统一全国,但依然被排列在大一统的王朝当中,比如说众所周知的唐宋元明清。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三,经过了一番周折之后,赵匡胤终于平安地离开了京师汴梁,率领大军北上抗敌。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巡洛阳。此时大宋已经统一了中原以至整个南方,实现了自晚唐以来二百多年间中原王朝最接近于大一统的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但开国十六年来,大宋国力日强、国运大盛,所以,在随行的文武群臣们看来,此次圣驾西幸应该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怀旧之旅。然而,此次西巡却并非都是终日宴饮、君臣共欢。
家,一步步地远了,生平第一次离家远行,赵匡胤的心情是怎样的?完全可以想象,他站的很直(绝不愿家人担心?还是不愿在讨厌的人面前最后一次丢脸?),在家人的目送下,很快地他的背影就消失了。
赵光义根本不可能是凶手。为什么?因为没有必要。按照一般人对古代皇位的继承顺序,认为皇帝死了一定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但宋朝不一样,起码北宋初期不一样。因为“金匮之盟”。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临死前,为了老赵家的江山,向赵匡胤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据说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不离,亲侍汤药。但杜太后的病情并未好转。自知临终的杜太后召赵普入
公元960年,北周皇帝刚刚继位没多久,朝廷中的事物都是由大臣进行处理,此时北方的契丹和北汉联合,南下攻打北周,消息传来,北周上下一片恐慌,立刻派出赵匡胤带领军队北上作战,赵匡胤在第二天就带着军队离开了都城。
大家好,说起庆寿公主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在流量明星拉低演技与剧情的当下,观众想要找到一部剧情好、演技棒且服化道一流的佳作几乎难于登天。但是以北宋仁宗年间为故事背景的电视连续剧《清平乐》却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无论是精致的画面还是演员们的演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仁宗赵祯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仁宗赵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以仁宗为庙号的皇帝,也是最对得起“仁”这个字的皇帝,他12岁继位,在位42年,终年54岁。在这数十年的皇帝生涯中,赵祯做得很称职,兢兢业业,他既没有
一天,一群孩子在他家后院玩,有一个孩子不慎掉入了水缸,这让同行的小伙伴都慌了神,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还有胆小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一顿哭,机智的司马光搬起了一块石头朝着缸砸去,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得救的孩子家里也是拿了很多东西去感谢司马光。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他都是“神童”的形象。司马光七岁的时分,凭仗自己的聪明才智,砸缸救人被世人熟知。
宋朝在五代十国这个动乱的时代之后,总算赵匡胤在手下很多将领的拥护之下使用黄袍加身顺利当上了皇帝,当时的赵匡胤才30多岁,在一个男人的黄金年纪上赵匡胤却挑选在34岁的时分就立下了遗言,假如赵匡胤去是的话,皇位就由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继位。究竟是为了什么,皇位不传给自己已经十岁的孩子,反而要给自己的弟弟呢?
众所周知,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华夏王朝就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要挟,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十分强壮,后来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扬鞭漠北,东汉窦宪出征塞外,这才冲击了匈奴政权,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给北方汉人带来了严峻的灾难,唐朝时期,北方的突厥,党项,室韦,回鹘,回纥也纷纷兴起,不过唐朝的军事实力比较强壮,这些游牧民族一向被约束。
我们好,给我们推荐宋卫王赵昺,宗汝霖平抑饼价和酒价。宗汝霖是北宋晚期、南宋初期的抗金名臣,学识渊博,文武双全,有志向,有志向。为官期间,他不光为国家立下了战功,并且在平抑物价方面做出了奉献。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北宋开国皇帝。在“陈桥叛乱”中登上帝位,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一致。一起经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要,巧妙实施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等办法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平和、安靖的局面。 公元976年离奇逝世。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占据了各个媒体的头版头条。其中有一张照片大家应该会有印象,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飞弹,而以色列这边用“铁穹”系统进行拦截,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到十分震撼,也为当地的平民捏一把汗。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究竟是有怎样的历史恩怨,那下面就做个简单的介绍,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找些讲述犹太人历史的书籍看看。
◆918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 ◆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在古代是祭月活动还是为了庆祝丰收? ◆著名的明初四大案有冤案吗?明初四大案主角是不是都犯罪了? ◆揭秘朱元璋为什么能战胜陈友谅?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错银戗金 飞扬华彩——刘贺的妆具到底有多考究 - 海昏探秘Copyright@ 2016-2025 爱上历史 www.3233.cn 网站备案号 : 皖ICP备18012316号-8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28-41-68-22-02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