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首页 > 民国人物 > 张爱玲

张爱玲

别名:
张瑛
国籍:
民国
出生:
1920年09月30日
去世:
1995年09月08日
标签: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小说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公共租界。本名张煐,后因入学需要,母亲黄逸梵(又名黄素琼)以英文名Eileen译音,易名爱玲。...
张爱玲参与事件/话题

张爱玲资料

外文名:Eileen Chang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静安区

职 业:作家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圣约翰大学(皆辍学)

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丈 夫:胡兰成;赖雅(美国)

笔 名:梁京

祖 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小说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公共租界。本名张煐,后因入学需要,母亲黄逸梵(又名黄素琼)以英文名Eileen译音,易名爱玲。

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孙女,即黄宗炎的女儿,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因此,张爱玲出生名门,受到了极好的教育,特别是当代处于中西合璧价值观的形成。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1952年后赴美,在美国期间翻译了清代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韩邦庆所著),又写了文学评论《红楼梦魇》。张爱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各地,最后在美国定居,并于1960年取得美国国籍。早在之前,1956年时,张爱玲就已经和大自己36岁的德裔美国人赖雅结婚,赖雅逝世后,张爱玲在美国终老,1995年9月8日,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去世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年74岁。

张爱玲一生游走中国各地,自谓“我的上海话本来是半途出家,不是从小会的。我的母语,是被北边话与安徽话的影响冲淡了的南京话”。

出生于上海市

1920年09月30日 上海市

张爱玲本名张煐,于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整个街区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有着非常显赫的家室,张爱玲的祖父母分别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和李鸿章的长女李菊藕。父亲张志沂(  1896年 - 1953年,又名张廷重),生母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孙女,即前桂平梧郁道黄宗炎的女儿。1915年,张志沂与黄素琼(又名:  黄逸梵)结婚。张志沂和黄逸梵生下一男一女,分别是姐姐张爱玲,和相差一岁的弟弟张子静。张爱玲出生名门,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她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兼具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两种氛围,这对她后来思想的形成起了很深的影响。后来,张志沂和黄逸梵离婚,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

童年早慧,大量阅读

1923 年 天津市

1923年,父亲在津浦铁路局谋得一英文秘书职位,父母和姑姑张茂渊由上海搬到天津。1924年,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这大概是由于张爱玲母亲对乌烟瘴气的封建旧式家庭不满,才肯抛下儿女,远涉重洋去读书的。张爱玲的父亲有很深的文化修养,他的书房里收藏着萧伯纳的戏剧《心碎的屋》,而他对非常看重对张爱玲姐弟俩的教育,教他们阅读背诵了许多古代中国经典,这给张爱玲奠定了极为深厚的文字基础。在这样一个封建没落贵族家庭里,张爱玲很早就开始考虑男女平等的问题,她立志要锐意图强,胜过弟弟张子静。在她自己的叙述里,她这样谈及小时候的生活场景:“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有她的时候,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张爱玲在差不多刚会执笔的时候,就不断编故事,画图画。据她自己说,她七岁那年,就在编一则以隋唐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随父亲迁回上海,搬入美好的新家

1928 年 上海市

张爱玲八岁那年,随父亲迁回上海,坐船经过黑水洋绿水洋,让她有一种快心的感觉。她睡在船舱里读早已读过多次的《西游记》,在她看来,《西游记》里只有高山与红热的尘沙。回到上海,坐在马车上,她感到非常侉气而快乐,她穿的粉红地子的洋纱衫裤上绣着蓝蝴蝶。他们住着很小的石库门房子,然而她父亲那时候打了过度的吗啡针,甚至已经到了濒临死亡的境地。不久,她母亲留学回来,张爱玲感到非常快乐,只为了迎接她母亲,张爱玲穿上了她认为的最好看的衣裳。她父亲也痛改前非,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母亲回来后,他们一家搬进了一所花园洋房里面,是所谓“有狗,有花,有童话书,家里陡然添了许多蕴藉华美的亲戚朋友。我母亲和一个胖伯母并坐在钢琴凳上模仿一出电影里的恋爱表演,我坐在地上看着,大笑起来,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的新生活。张爱玲非常自豪地写信给天津的玩伴夸赞这个新屋,写了整整三张纸,甚至还配了图画,但是没有收到回信。

父母离婚,母亲再次远走法国

1932 年 上海市

1932年,张爱玲在学校的校刊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之后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张爱玲的父母终于协议离婚,姑姑张茂渊和她父亲一向也是意见不合的,因此和她母亲一同搬走了,而她的父亲移家到一所弄堂房子里。她父亲对于"衣食住"向来都不考究,单只注意到"行",惟有在汽车上舍得花钱。他们的离婚虽然没有征求张爱玲的意见,但张爱玲其实是表示赞成的。但是因为那红的蓝的家无法维持下去了,张爱玲心里也感到惆怅。但是条约上写明了她可以常去看母亲,这给了她很大的心理安慰。不久她母亲动身到法国去,彼时张爱玲还在学校里住读,走之前她去看张爱玲,张爱玲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最后等她母亲出了校门,她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地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最终在寒风中大声抽噎起来。她这样写道:“母亲走了,但是姑姑的家里留有母亲的空气,纤灵的七巧板桌子,轻柔的颜色,有些我所不大明白的可爱的人来来去去。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一切,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都在这里了。因此对于我,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善,向来是打成一片的,不是像一般青年所想的那样灵肉对立,时时要起冲突,需要痛苦的牺牲。”

关于人生梦想的初步构想

1933 年 上海市

张爱玲非常鄙弃自己的父亲所在旧式家庭,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父亲的家里,无论什么她都看不起,他大量抽鸦片,整个家庭都是乌烟瘴气的,她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她父亲这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虽然有时候她也会喜欢。但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张爱玲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在前进的一方面张爱玲有海阔天穷的计划,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有一个时期她还想学画卡通影片,尽量把中国画的作风介绍到美国去。她说她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她自己有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开始创作,父亲再婚

1933 年 上海市

1932年,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刊载于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总第12期,并不时有读书评论等文章见于校外的《国光》等报纸杂志。1933年,她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随后陆续发表了《秋雨》《牛》《霸王别姬》《论卡通画之前途》等文章。在张爱玲即将中学毕业的时候,她父亲要结婚了。当她第一次在夏夜的小阳台上从姑姑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她伤心地哭了,因为看过太多的关于后母的小说,她万万没想到会应在她身上。她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她甚至想如果那女人在她眼前,她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父亲再婚后,他们搬家搬到一所民初式样的老洋房里去,张爱玲正是在这所房子里出生的。他后母也抽鸦片,  她父亲对于她的作文很得意,曾经鼓励她学做诗。张爱玲一共做过三首七绝,第二首咏《夏雨》,有两句经先生浓圈密点,所以她自己也认为很好:"声如羯鼓催花发,带雨莲开第一枝。"第三首咏花木兰她则觉得太不像样,之后就没有兴致再学下去了。

向父亲申请出国被打,后被囚禁于家

1937 年 上海市

张爱玲中学毕业那年,她母亲回国来,虽然她并没觉得自己的态度有显著的改变,但是父亲却察觉到了,多少年来张爱玲跟着他,被养活,被教育,心却在母亲那一边。这件事是他父亲不能忍受的。张爱玲后来用演说的方式向他提出留学的要求,但是吃吃艾艾,是非常坏的演说。她父亲大发脾气,认为张爱玲受了她母亲的挑唆。沪战发生,张爱玲的事暂且搁下了。因为他们家邻近苏州河,夜间听见炮声不能入睡,所以到她母亲处住了两个礼拜。回家后和后母发生矛盾,遭到父亲的毒打,之后姑姑来说情也被打了一顿,进了医院,但是碍于家族名声没有报警。她父亲甚至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张爱玲。张爱玲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她这样描述那时的感受:“我把手紧紧捏着阳台上的木栏干,仿佛木头上可以榨出水来。头上是赫赫的蓝天,那时候的天是有声音的,因为满天的飞机。我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在张爱玲筹备逃跑的时候,却生了严重的痢疾,差一点死了。她父亲不替她请医生,也没有药。“病了半年,躺在床上看着秋冬的淡青的天,对面的门楼上挑起石灰的鹿角,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道现在是哪一朝,哪一代……朦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也朦胧地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园子里埋了。”

从家里逃走,投奔母亲

1938 年 上海市

病了大半年,张爱玲的病才渐渐好过来,一等到她可以扶墙摸壁行走,她就预备逃走。她先向佣人何干套口气打听了两个巡警换班的时候,在晚上伏在窗子上用望远镜看清楚了黑路上没有人,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拔出门闩,开了门,把望远镜放在牛奶箱上,闪身出去。“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就这样张爱玲逃离了监禁生活,她也彻底和这个家切断了联系。后来佣人何干因为被怀疑与张爱玲同谋被大大带累,她后母则把她所有的东西都送人了,只当她已经死了。她逃到母亲家,那年夏天她弟弟也跟着来了,但是他们的母亲的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因此无法收留他。张爱玲则开始补书预备考伦敦大学。

入香港大学就读

1939 年 香港

1939年,张爱玲到香港大学就读。当年张爱玲来港大,是退而求次之举,十八岁的她入读文学院,选修了中文及英文科。她刚到香港的心情是阴郁的,第一次见香港的海,竟然联想到“明信片上一抹色的死蓝”。因为那时的香港,不及上海繁华。在港大的两年,张爱玲非常用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能够揣摩每一个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样功课总是考第一,而且获得了两个奖学金,但依然怀着毕业去英国深造的梦想。在港大就读期间,张爱玲还在《西风》月刊上发表她的处女作《天才梦》。在香港的两年对张爱玲的生活有很大影响,虽然生活、学习单调,但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环境,使张爱玲有了清晰的印象,这为她日后在作品中对西方文化、历史的驾驭,奠定了基础。

因战争返回上海,步入文坛

1942 年 上海市

1941年日军入侵,香港沦陷。港大变成了临时医院,张爱玲担任看护,见尽人生百态。不久她返回上海并将在港大的亲身经历写成《余烬录》。回到上海她报考圣约翰大学,以期完成学业,但不可思议的是她国文考试竟然不及格。这次考试对她的影响和打击都是巨大的。为了独立谋生,张爱玲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文字生涯,她开始给《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还替一份由德国人主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文章,写一些诸如《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之类的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已经可以看出张爱玲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

打响文坛的两炉香

1943 年 上海市

1943年春天,张爱玲经亲戚黄岳渊先生的介绍,访问了当时刚在上海复刊的《紫罗兰》的主编周瘦鹃。周瘦鹃是“礼拜六派”的代表作家。张爱玲拿出自己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给周瘦鹃过目,周瘦鹃读完,连声叫好,认为堪与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作品媲美,当即决定录用。《沉香屑·第一炉香》叙述的是上海的女中学生葛薇龙在“八一三事变”后随家人一起到香港避难,后因物价飞涨,家人离港返沪,葛薇龙为了继续求学投靠了一个断绝亲戚关系多年的、拥有巨额财产寡居的亲姑母。在姑母那豪华、精巧的豪宅里,葛薇龙开始为姑母的物质款待所俘虏,在“假做真来假亦真,真作假时真亦假”的游戏氛围中,成为姑母勾住那些对她不再感兴趣的男人的色饵。在姑母指导下,葛薇龙最终和华侨花花公子乔琪结了婚。她整天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为姑母弄人,变成了家庭里的高级交际花。

《倾城之恋》:战火纷飞里的浪漫爱情

1943 年 上海市

1943年,张爱玲出版了《倾城之恋》,  这篇小说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小说代表作《金锁记》的创作

1943 年 上海市

1943年,张爱玲发表了她最为经典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小说《金锁记》,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的大哥曹大年逼她嫁给大户姜家残疾的二少爷,丈夫是个“骨痨”病人,七巧欲爱而不能爱。七巧家世低微,或许因此她在姜家没有少奶奶应有的地位,处处被人瞧不起,就连丫环小双都敢轻视她。在这样的状况下,七巧产生了严重的人性扭曲,甚至连自己的子女都成了牺牲品。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唯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金锁记》曾被傅雷评价为张爱玲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篇。

物化苍凉:繁华上海中诞生的《传奇》

1944年8月15日 上海市

《传奇》初版的确切时间是1944年8月15日,上海“杂志社”印行,《传奇》初版本的装帧设计出自张爱玲本人的手笔。在《传奇》扉页上作者这样写道:“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传奇》初版本无序跋,作品收入《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琉璃瓦》、《心经》、《年轻的时候》、《花凋》和《封锁》等十篇中短篇小说,大都已成为现代小说的经典。作者通过沪港两大都市里中上层阶级的婚姻和家庭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动人的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幅色彩斑斓,暗淡凄凉的图画。浓重的伤感情调,沉滞的悲凉色彩,构成了这部作品普遍沉郁的审美风格。

散文集《流言》出版

1944 年 上海市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张爱玲在上海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对之所以取名“流言”,张爱玲后来作过解释:“以前《流言》是引一句英文——Written on  water(水上写的字),是说它不持久,而又希望它像谣言传得一样快。我自己常疑心不知道人懂不懂,也从来没问过人。”《流言》的初版本配有多幅张爱玲自己创作的幽默生动的插图,张爱玲的绘画天才从中得到了清晰的显示。初版本同时刊有三幅各具神韵的张爱玲个人照,照片说明文字分别是她《再版序》中的两句名言:“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

《自己的文章》:对傅雷批评的回应

1944 年 上海市

1944年5月,署名迅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在《万象》上刊登,作者其实正是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文中,傅雷对张爱玲的《金锁记》大加赞赏:“不但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不但心理的观察那么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了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假如风格没有这综合的效果,也就失掉它的价值了。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但是他在后文对张爱玲的《连环套》大加批判,称其弥漫着恶俗的漫画气息。半个月后,张爱玲回敬了一篇《自己的文章》,为评论里批评的那几篇小说辩护,在此文中,张爱玲表述了自己对人生安稳的一面的偏好:“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

连载首部长篇《半生缘》

1948 年 上海市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1948年发表时原名《十八春》,其后内容经过修改,重新定名为《半生缘》。《十八春》最初使以连载的形式刊登在上海的一家名为《亦报》的报纸上的。当时就引起了一股热潮。当时张爱玲所用的笔名是“梁京”。《十八春》正式集结成书是在1950年。故事主要围绕着民国时代的上海和南京发生,主线是顾曼桢和沈世钧之间的爱情故事:因工作而初识、恋情炽热、订婚,及至因双方家庭问题而弃约,弃约之后,再因种种误会及他人的挑拨,引向故事高潮。然后,沈世钧娶了他不爱的人,顾曼桢则因不得己的原因,先与一个她最憎恶的人结婚,再弃婚。及尾声,两人历尽千帆后再相遇,却惟有感慨万千:“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书中道尽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是张爱玲的经典作品。

迁居香港

1952 年 香港

1952年7月,张爱玲迁居到香港继续学业。张爱玲在香港期间,任职于美国新闻处(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张爱玲在香港期间结识毕生挚友邝文美及宋淇。在宋淇力捧下,张爱玲成为电懋的编剧主力之一,编剧收入成为张爱玲往后八年的主要经济来源。

横渡重洋,远赴美国

1955 年 美国

1953年,张爱玲离开上海的次年,她的父亲张志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苏路285弄28号吴家小客厅去世,终年57岁。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张爱玲居住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的麦克道威尔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结识了65岁的左翼剧作家赖雅(Ferdinand  Reyher)并怀孕,同年8月14日,两人结婚。1957年,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在英国伦敦去世,终年64岁,张爱玲没有前去出席葬礼。1960年7月,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

在美国的职业

1967 年 旧金山

1967年10月8日,赖雅去世,张爱玲获邀担任美国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翻译成为英文。1969年,张爱玲移居加州旧金山湾区,应陈世骧教授之邀,受聘于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担任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er)。1971年,陈世骧教授逝世,张爱玲也从伯克利离职。1983年,张爱玲的《海上花列传》翻译本以《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两部式形式出版。张爱玲晚年生活放在两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红楼梦》,二是翻译《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将那种嗲声嗲气的吴语对白,悉数转换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话。同时,爱玲对于《海上花列传》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作品中出现的晚清服饰、欢场行规、上海的风土人情都做了很多准确详尽的注解。

出版论著《红楼梦魇》

1991 年 美国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和古典名著《红楼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她从小就爱读《红楼梦》,以后每隔几年又重读一次,而她自己的文字也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晚年更是倾注了大量时间研究这部著作。《红楼梦魇》是张爱玲于1960至70年代在美国,通过比较《红楼梦》各版本的文字变迁,推断曹雪芹的创作本义和原著结局而写的一部红学考证专著。张爱玲认为,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二十年间,自己前后对作品有很大的改动。张爱玲说平生有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骨,三恨《红楼梦》未完。她认为原著未完,而高鹗的续作远远不及原著,是把《红楼梦》“庸俗化”了。周汝昌十分推崇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曾称“只有张爱玲才堪称曹雪芹知己”、“我自惭枉作了‘红学家’”。

去世于洛杉矶

1995年09月08日 洛杉矶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洛杉矶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其遗嘱云:“尽速火化;骨灰洒于空旷原野;遗物留给宋淇夫妇处理。”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遗愿,将她的遗体在洛杉机惠提尔玫瑰岗墓园火化,没有举行公开葬礼。同年张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与几位文友将其骨灰撒在太平洋。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张爱玲趣事

  • 徐志摩这辈子最爱的是谁 徐志摩这辈子最爱的是谁

    著名的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每一个男人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两个女人,娶了红玫瑰,时间久了,就会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则是床前明月光;如果娶了白玫瑰,时间久...

    2022-06-29
  • 先生可以称呼女性吗 先生可以称呼女性吗

    先生一般是表示恭敬的称呼,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稍有不同的外延,但基本是对有一定地位与身份的人的一种尊称。大多数用于称呼男性,也有用于称呼有较高学识与地位的女性,例如称呼女性...

    2022-06-26
  • 桑弧为什么没娶张爱玲 桑弧为什么没娶张爱玲

    今天咱们要讲的是张爱玲,在和胡兰成分手后,她爱过一个叫桑弧的男子,直到离世,张爱玲也没有把这段感情给公开,在她的《小团圆》里,人通过文章窥探了这段情感。1945年日本投降...

    2022-06-21
  • 张爱玲晚年是怎样度过的 张爱玲晚年是怎样度过的

    张爱玲十九岁的时候,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一语成谶!从1983年开始,牙齿,皮肤病,成了张爱玲日常生活的两个敌人,比起失眠症来,来得更猛烈。那...

    2022-06-21
  • 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人 民国四大才女是哪四人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优秀女性,其中的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更是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1912年,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覆灭,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紧随其后的...

    2022-06-21
  • 《情深缘起》与原作有什么不同 《情深缘起》与原作有什么不同

    《情深缘起》是根据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改编的,如今电视剧已经完结,我们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吧。《情深缘起》用了较长篇幅来展现顾曼璐与顾曼桢姐妹情深,对此何琇琼解释...

    2022-06-20
  • 《情深缘起》沈老爷要顾曼桢做他的姨太太 《情深缘起》沈老爷要顾曼桢做他的姨太太

    《情深缘起》到目前为止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所有阻碍基本出现,沈老爷也来上海了。剧中沈老爷把顾曼桢叫过去谈话,表示让顾曼桢当自己的姨太太,远离沈世钧,这实在是太荒唐了。《情深缘...

    2022-06-20
  • 《情深缘起》沈世钧入住石家 《情深缘起》沈世钧入住石家

    《情深缘起》是根据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改编的,但大规模改编过了。许叔惠有点想放弃了,而石翠芝又被石镜轩关起来。沈世钧虽与石翠芝有婚约,但他并不喜欢石翠芝,在石镜轩的安排...

    2022-06-19
  • 《情深缘起》人物关系介绍 《情深缘起》人物关系介绍

    《情深缘起》是根据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改编的,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旧上海的一个悲凉的爱情故事。剧中人物关系错杂,还有二改人设,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要好好捋捋。顾曼璐,顾曼...

    2022-06-19
  • 《情深缘起》原著结局是什么 《情深缘起》原著结局是什么

    《情深缘起》是根据张爱玲的著名作品《半生缘》改编的,小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而电视剧已经改编了很多,小说结局也只是仅供参考。在《半生缘》结局沈世钧早就和石翠芝结婚了还有了两...

    2022-06-1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