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 中国 / 近代 / 民国 / 元朝 / 晋朝 / 周朝 / 商朝 / 夏朝 / 历史解密 / 历史剧 / 上古时期 / 苏联
站点logo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 >  历史解密 >  古代交通工具出行不是很好 古人出门是什么样的

古代交通工具出行不是很好 古人出门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2-04-24 14:55:04来源:历史资料作者:Marshall

还不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贵人该如何出行?

我国古代的出行工具大致经历了从乘车、骑马再到乘轿的过程。而宋朝是出行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乘轿活动逐渐增多。“轿子”的说法出现相对晚,宋朝才出现了“轿子”称呼的记载。然而在宋朝之前,已经出现了类似轿子形制的出行工具,如肩舆、腰舆、步辇、檐子等轿子的原始形态。鉴于一些学者已经将其纳入到轿子的范畴,亦将类似的抬舁活动纳入考察。

宋朝乘轿活动的发展

一 宋以前乘轿活动的发展

1高贵的象征

辇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夏朝。关于它的驱动方式,闫艳认为,可以划分为以人挽或推和用人抬舁两种方式,且是呈现前一种向后一种发展的趋向。周朝辇主要为王后宫中所乘,以差别上下尊卑。此外也作为一种实用性的运输工具,运载的有人、兵器等。汉代以后,人们主要乘坐车子。

乘坐人力牵引的车辆则成为身份高贵的象征,一般只有皇帝可以乘坐,主要作为皇帝在宫中的代步工具。这时的辇逐渐具有了阶级和礼仪属性,辇也成为皇帝的专用车的称呼,并为后世所沿用。汉、魏时期,辇已经有去轮的变化,需要人抬舁。大致同一时期,舆的轮子也被去掉。

在辇舆演变的魏晋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乘坐舆的现象,时人是以违反礼法的理由反对乘坐肩舆的,而非“以人代畜”的民本思想。

不过人们在有疾的情况下,尚需借助此类舆以满足出行需求。陶渊明患脚疾时,“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那么,为什么在这一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有学者认为此时我国的跪坐习俗发生了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汉胡交融”的境况,虽说此时汉族在文化风俗上相对于少数民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无疑还是受到了影响。智效民认为轿子的形成与传统中国习俗的变化有关,胡床进入中原(即东汉)之后,中国人才由传统的习跪改为习坐,才有了后来轿子的出现和发展。

2 奢侈化的趋向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出现奢侈化的趋向。当时皇帝要依赖强大的士族。而贵族们在自身地位可以得到保障的影响之下,追求奢华的生活甚至要标新立异,一种相对奢侈和自由的社会风气便产生了。与此同时,王朝更迭频繁也使得中央无法制定行之有效的车服制度。

唐朝,乘辇活动得到发展,形成了礼仪制度。《唐六典》中记载了唐朝皇帝乘用的有七种辇和三种舆。其中大多数用于礼仪的,唯有腰舆用于日常生活。 隋唐时期,国家礼仪活动主要乘辂。唐高宗以后乘辇的现象增多。

由唐朝的骑马到五代乃至宋朝的乘坐檐子的状况,这反映出人们出行方式的新动向。而后唐庄宗登楼看到宰相乘坐檐子入宫门时有感慨,可见五代时期乘坐檐子的情况虽然有所增多,但新旧观念依然有所碰撞。

二 宋朝乘轿活动的发展

宋朝的乘轿活动延续了唐朝的乘檐活动。然而宋朝的乘轿活动更为流行,乘轿群体和乘轿区域都有所扩大。面对民间乘轿活动的发展,不同时期宋廷对乘轿的态度有所不同。最终,宋廷也不得不顺应乘轿活动的发展。对宋朝乘轿发展的论述以宋廷的乘轿政策为主线,将乘轿政策与民间实际乘轿活动间的差异作为考察的主要内容。

1 北宋前中期:以特赐乘轿为主,宋廷禁止乘轿活动

唐朝前中期,普通官员和平民是不能乘轿的,即使是宰相也需要经过特许。乘轿被视为一种僭越活动。安史之乱以后,随着中央控制力的减弱,民间乘轿的风俗逐渐流行。虽然乘檐活动发展的程度依然有限,但还是形成了一种僭越的实际行动,这一状况一直蔓延到宋初。宋初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的历史教训,认为社会风俗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

随着中央控制力的减弱,民间乘轿的风俗逐渐流行。虽然乘檐活动发展的程度依然有限,但还是形成了一种僭越的实际行动,这一状况一直蔓延到宋初。宋初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的历史教训,认为社会风俗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为了实现加强中央集权,对风俗习惯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2 北宋中后期:乘轿禁令出现松动

自宋初起,统治者就对乘轿活动采取禁止的措施。可早已流传数百年的乘檐活动却屡禁不止,反而有所发展。神宗以后,乘轿活动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平民乘轿活动的记载尚少,可能与乘轿人群依然有限有关。即使是官员,乘轿的记载也较少。不过,从前述官员的上奏中可以看出乘轿群体的扩大,富民、娼妓乃至其他一些社会群体都有一定的乘轿活动。

总的来看,神宗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安逸享乐的社会风气日渐蔓延,乘轿群体和乘轿的区域均有所扩大。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天气因素以及外敌入侵的原因都在影响着乘轿活动的发展,这无疑在宋廷长期推行的禁轿政策上打开了缺口。但究北宋一代,民间乘轿虽然已有所增多,终究没有成为一种官方认可的合法行为。

宋朝不同社会群体的乘轿活动

乘轿活动的进行离不开乘轿群体,乘轿群体的扩大是宋朝乘轿活动发展的集中体现。对宋朝乘轿群体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宋朝乘轿活动的认识。

一 皇帝及皇室人员的乘轿活动

皇帝和皇室人员乘坐的出行工具较为复杂,种类繁多,其中既有以畜力为动力的,也有以人力驱动的。本文考察的对象主要是以人力抬舁的辇和舆、轿子以及纳入轿子范畴的檐子。

1 皇帝乘轿

根据《宋史·舆服志》的记载,宋朝皇帝的出行工具主要有辂、辇、舆、车和马。其中部分辇和舆也需要人员抬舁。所以本文考察的重点是皇帝乘坐的以人力驱动的辇和舆的出行活动以及文献中直接记载的乘轿活动。

皇帝乘坐的主要是辇舆。轿子的称呼直到北宋中后期才出现,所以史料中直接记载皇帝乘轿的情况相对较少。自太祖起,宋廷就逐渐树立起一种勤俭节约的作风,所以即使皇帝拥有乘轿权,乘轿活动的记载也很少。

宋朝皇帝中乘轿出行记载较多的是宋徽宗。政和年以后,徽宗多次微服出行,除了皇帝之外,宋朝的皇室成员也存在乘轿的现象。北宋前中期,皇室成员中乘轿的还不多,仍是特赐乘轿为主。

到了北宋中后期,该群体的乘轿的情况有所增多。由于“累朝法物,沦没于金”,南宋时,皇室成员乘坐檐子或轿子的进一步发展。对皇室人员乘轿活动的考察对象包括皇太后、皇后、妃子、太子妃、王妃、宗室和公主。

北宋前期出现宗室因疾乘坐肩舆的现象,神宗时逐渐制度化,南宋时期更加普遍。这是一种对宗室年高有疾之人的优待,而且所授之人品级很高。而与文臣相比,对宗室的特赐更多是一种象征,这当与其长期得不到重用有关。到了南宋时期,受皇帝器重而被允许乘轿的宗室才逐渐增多。

2宋朝官员群体的乘轿活动

宋朝官员出行一般是骑马或乘车,到了北宋中后期受到民间影响,出现了乘轿的现象。直到南宋初期,除了上朝和一些礼仪活动中依然要骑马之外,官员已经基本乘轿。然而在此之前官员的乘轿活动一般是要经过皇帝特许的。

特赐是一种特许制度,汉魏就已经有了载舆之制,不过当时的舆还是车,到了唐朝乾元年间,开始用兜笼来替代车舆。有人认为这就是檐子。而皇帝给年高有疾的人赐予肩舆的情况则始于唐开成年间,宋朝则延续了此制度。

如果说宋朝的禁轿政策是为了维护皇帝权威,而特许制度则是皇权的延伸。皇帝一方面通过特许来维护等级秩序,另一方面也依此向臣民展现恩德,进而达到拉拢官僚阶层的目的。宋朝特赐乘轿的对象主要有亡国之君及其亲属、有功武将、年高或有疾的高阶文官、外交使节和宦官。

二 平民群体的乘轿活动

宋朝平民的乘轿活动延续着唐朝的乘檐活动,自宋初便已有之。对于平民的乘轿活动,宋廷虽有禁令,却屡禁不止,反而愈演愈烈。在北宋中后期的汴京城,富民、庶民乃至贱民都已有乘轿活动。到了南宋时期,平民乘轿的现象更加普遍,逐渐蔓延到其他地区。

1 贤隐乘轿

朝廷招揽天下人才的举措由来已久,宋真宗年间就有征召贤隐的现象。不过当时被征召的人员还是乘坐驿马,宋神宗时期才出现了乘轿的情况。

官员的乘轿活动已较为丰富,不过并未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可见宋廷虽然允许官员乘轿,但并未将乘轿纳入舆服制度。不过官员乘轿活动还是呈现出制度化的趋势。

此类特赐活动也经历了由乘递马到乘轿的过程,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综上所述,征召贤隐的对象呈现多样性,没有特定的阶层限制。皇帝征召的目的也不尽相同,而单纯以自身的实际需求为主。

2 出嫁女子乘轿

从唐朝起,民间妇人出现了由乘车到乘担子的发展趋势。七世纪中期,妇女乘坐担子的现象就已增多。但由于禁令等因素的影响,车辆在民间妇女的日常生活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司马光记载了当时迎亲的场景,在北宋时期,出嫁女子已有乘坐檐子的趋向。当时还出现了专门为娶亲而制作的较为精良的花檐子,这应该就是后来的花轿。流程中还有“起檐子”这样的称谓,可见乘轿正在逐渐渗透进人们的认知。

庵里的尼姑便诱骗该女子至偏室,并犒赏了为女子抬轿的轿仆,最终她为少年所辱。可见当时女子单独乘轿出行中也可能遭遇外来的危险。而轿仆的可靠性和忠诚度惹人怀疑,可见这些轿仆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这可能与轿仆的价值取向有关,他们与乘客并无人身依附关系,而单纯是为了利益。

出嫁女子的乘轿行为也有一些具体事例。宣和六年(1124 年),汴京一名叫真珠的女子与一宗王结亲,而新婚当日女子被奸邪之徒先行所抬走。到第二年家人才寻到她。

人物: 分享 上一篇: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篇: 清朝八旗指的是哪八旗 他们是怎么出现的

最新资讯

推荐新闻
最新人物
最新专题
回到顶部